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价值取向决定价值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它可以使教育向着一定倾向发展。甚至在特定意义上,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模式的教育。人们要教育发挥什么功效,要新生一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即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和培养什么类型的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无不受教育价值观决定”。(孙喜亭:《教育原理》)从本质上说,我国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注重工具性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教育价值取向无疑带来了社会的重大发展,但由于其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也导致了教育的诸多弊病。当然,建国60年来,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视角来看,上海市静安区的区域课程变革在价值取向上注重经验,超越了身心二元论;课程变革的范式采用水平变革范式,从基层到教育政策层形成了一个水平的政策——实践连续体:选择系统变革模式,将学校教育机构与校外教育结构、社区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机构等服务结构进行了以“减负增效”为核心的统整。  相似文献   

3.
课程实施是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因素。从德育实践来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忠实性"价值取向、"适应性"价值取向和"创生性"价值取向三种基本价值取向;而主体因素、文化背景、资源条件和理论基础等,则是影响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项目式学习作为将学生置于中心地位、置于真实性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并形成外显性学习成果的育人方式,能联通学科世界与真实生活,整合个体与社会价值,为核心素养时代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提供突破口。从历史维度来看,项目式学习历经从Project Method到Project-Based Learning,再到Hybrid-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演变,理论基础从进步主义走向建构主义与联通主义;从价值取向来看,项目式学习在当代教育实践中体现为凸显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实践取向、重视核心概念和学科思维的学科取向,以及整合学科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素养取向。对于我国而言,在项目式学习本土实践中可立足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开发以“大概念”为统领的项目课程、创建互联互通的项目式学习空间、重构他者性的项目式学习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教育变革无不与技术革命有关。当今技术发展呈现的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综合化等特征将对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价值取向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克服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种种错位取向,坚持人文引领的个体综合能力协调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6.
当代科学课程是在“两种文化”的张力之下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受科学知识社会学和STS运动等思潮的影响,当代科学课程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在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内容上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整合。这些新的特征凸显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趋势,折射出当代科学课程的人文诉求,体现了当代科学课程发展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百年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内容构建和课程教学是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历史和现时的基本问题,梳理百年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发现课程变革背后深层的规律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价值取向的合理再定位是当前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变革的先导,而“渐近性”的变革方式和“师幼共同发展”的变革视角应该倡导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以“课程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赋能”为双重目标的课程整合,既是带动教育教学变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动力,又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来说,基于跨学科、儿童经验与社会功能的“科目-儿童-社会”三重整合路向,成为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取向。尽管整合理论取向提供了实践思路,但是,具体实践当中又面临着价值排斥、结构壁垒与立场冲突的现实困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做到价值观念互融、文化空间重塑与立场定位取舍。  相似文献   

9.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观、教材观都是受课程的价值观支配的。历史新课程有人文性、民主性、世俗性等基本特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见赵亚夫:《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I的学习价值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学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显然,历史必修I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学生通过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几种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和比较,能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探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探微石筠韬学前教育价值即是学前教育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属性,具体来说,即学前教育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功用性如何。所谓功用,一方面指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功用,另一方面指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作用。学前教育发挥什么作用,这与人们的学前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教师角色转型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新课程倡导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向“创生取向”的转变,蕴含了教师形象从“忠实执行者”向“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程角色是对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价值的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视角来看,上海市静安区的区域课程变革在价值取向上注重经验,超越了身心二元论;课程变革的范式采用水平变革范式,从基层到教育政策层形成了一个水平的政策——实践连续体;选择系统变革模式,将学校教育机构与校外教育结构、社区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机构等服务结构进行了以减负增效为核心的统整。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之关系的不同认识上。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 ,课程实施有三个取向 ,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忠实性的价值取向”始终占主导地位。该种取向认为 ,课程变革就像技术一样 ,通过学习变革方案所要求的新的行为和新的组织模式 ,教师乃至整个学校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变革。一直到 2 0世纪 80年代 ,人们发现 ,课程变革的实施过…  相似文献   

15.
教学价值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主体与满足教学主体某种需要的教学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学主体的实践活动。教师教学价值的实现体现了人的价值,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其实现的途径是:树立人本主义的教师观、发展性的学生观、自为的专业发展、适度改革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独特性。主体性并不是指人的全部,而是指主体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和内在规定性。可以说,主体性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以主体性理念作为品德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选择,为品德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体现了新的价值追求,代表了品德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主体性品德课程是一种主体性哲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其价值取向就是要建立一种主体性的品德课程观。那么,主体性品德课程观应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应怎样编制,何以体现?本文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堂组织形式与课程评价五个方面作一探述。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教育价值取向持不同的观点。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心理倾向说”“客观标准说”“行为趋向说”。在对历史不同的价值取向了解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主体按照当前的认识水平,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实践其教育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趋向。  相似文献   

18.
中考科学试卷是用以检测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取向的终结性笔试工具,中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是指中学科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是指中学科学教育价值活动的方向。从近年各地中考科学试卷中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中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内容上实现现代化、综合化、生活化,并在课程文化上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着力于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人。  相似文献   

19.
价值取向决定价值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它可以使教育向着一定倾向发展。甚至在特定意义上,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模  相似文献   

20.
所谓课程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订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近年来,我们在整合和优化课程要素,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宽基础、活模块”职教课程模式,使职业教育更适应当代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 一、课程价值取向上的整合与优化 课程模式的构建必然涉及各种价值取向,如果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那么价值取向就是学校课程的关键。课程价值既取决于作为客体的课程,又取决于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可分为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