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文章结尾好坏 ,对主题的突现、情感的表达、形式的完美关系极大。近代作家林纾指出 :“为人重晚节 ,行文看结穴。”这里把结尾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一篇文章开头写得很好 ,中间写得也好 ,写到结尾 ,草草收兵 ,软弱无力 ,整篇文章就会黯然失色。因此 ,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文章的结尾。古罗马诗人奥维得说 :“凡事的收尾贵重如皇冠。”俄国作家契诃夫甚至这样说过 :“谁发明了新的结局 ,谁就开辟了新纪元。”可见结尾何等重要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其道理同样适于作文。那么 ,什么样的结尾才能令人回味无穷 ?有哪些类型呢 ?这也是长期困扰…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结尾就是成功的另一半。契诃夫曾强调结尾的重要性:“发明了新的结局,就开辟了新纪元。”古罗马诗人奥维得也说:“凡事的收尾贵重如皇冠。”好的结尾,既寓意深远,又简洁明快,二者兼具。下面我就试谈谈几种考场作文的结尾方法。1、卒章显志法。在文章结尾用精彩简练的语言照应开头、中间或标题的内容,显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例:千年的余辉摇曳着那些花季,飘落着那些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吧,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  相似文献   

3.
广州美院终身教授王肇民坚持艺术创新,一洗水彩画薄涂淡彩的规范,在创作实践中重素描,强调“形”,着色浓,讲究笔力气韵,开辟了中国水彩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4.
诗词收束如同文章结尾,无固定程式,但都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我们从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古代诗词中,可看出结句的不同方式。一,以反问作结。反诘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加强所肯定的意思。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反问更强调了诗人不“事权贵”的高风亮节,显示了李白反抗的性格。又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说明诗人壮志不已,深刻地抒发了作者以廉颇自况而不为重用的愤慨之情。二,以设问作结。诗词收尾,以设问增强跌宕起伏,留下深思的伏笔。如白居易《琵琶行》结尾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诗人  相似文献   

5.
教学一篇课文,也如同作一篇文章,应当成一个艺术整体,在这个艺术整体中,不仅要有“凤头”——精彩的“开讲”(这是大家都已注意到的);还应有“豹尾”——高扬有力的“收束”(这是大家不甚注意的),这个课堂教学的收笔也应如文章的结尾一样,可以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课文,从整体上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汲取课文中思想和艺术的精华,激起他们继续作新的探求的  相似文献   

6.
我在作文评语后面开辟了“与老师商榷”专栏,让学生对评语提出意见。比如,有个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的结尾中写道:“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我认为像这样的妈妈在全国有千千万万。”我觉得这个结尾不好,便一笔划掉了。这个学生在与老师商榷中提出:“老师,您把结尾划掉,与我的想  相似文献   

7.
《诗经》批评发展至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趋势,批评者文学鉴赏和艺术审美的自觉得到加强,涉及内容更为广泛,探讨角度更为开阔,出现了摘句激赏,文体比较,手法甄别,源流探索等新的批评现象,形成一才名范畴和命题,这在《诗经》文化史上具有较大意义,开辟了从文学角度研讨“三百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挺进三大洋     
历史课上,你一定听老师讲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吧。600年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辟了人类航海史上的新纪元。2005年4月2日,我国“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它将为我国现代海洋科学考察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如何评价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历代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无论是臧是否,总是把苏诗放在古典诗歌的历史性重大转折点上来考察,或盛赞“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或讥讽“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由此可见,正确分析苏诗的艺术特征,这不仅是客观评价苏诗艺术成就的关键,而且对我们历史具体地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趋势,也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亦能收到“课虽终,趣尤存”之功效。艺术的结尾,不仅能达到调节疲劳、巩固知识、保持学习兴趣的目的,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在热烈、愉快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新课程的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教师会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一个环节,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临近下课时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疲于奔命,往往就省略了课堂结尾这一重要的环节.本文从课堂结尾的意义、课堂结尾的原则以及课堂结尾的艺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教师对课堂结尾的重视,从而增进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了解学生的特点谈起,解读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数学学习“现代化”的意义.对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提问进行诠释.最后以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结尾。笔者教学有年.对教学艺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课堂结尾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堂课的结尾,就像名剧的落幕、名著的结尾一样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精心设计导语,还要重视设计结尾.因为一堂课的结尾是课外活动的铺垫,是下一节课的前奏.本文从围棋的“收官”与课堂的结尾的相似性,谈谈结尾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颇具民族特色的重要文体样式。“篇尾”就是话本小说的结尾或煞尾,是附加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功能层面看,李渔的话本小说涵盖了评论型、说明型和叙事型三种煞尾方式,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结尾策略及魅力。那么,对李渔话本小说结尾策略的追寻和解读,当具有窥斑知豹之意义、纠偏补阙之功效,于当下短篇小说煞尾亦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是一节很难上好的课。反思以前的教学,笔者是按照教材把教学重点放在“十月革命”的意义上讲,即把“十月革命”放在“人类历史新纪元”等一些重大历史结论上去“拔高”它。而现在史学界对“十月革命”已经有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随着课改的发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逐步深入,教师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人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欧·亨利(1862—1910)。一生写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素以巧妙的结构著称。他的短篇小说结尾被评论家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最后的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这个短篇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巧妙的艺术结构。它的结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欧·亨利式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相似文献   

18.
从动力学角度来审视艺术和艺术创造构成了艺术理论的一个新的视界。它既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对于艺术创造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上对于艺术和艺术创造的动力构成因素与作用机制的具体考察。而“艺术创造动力”作为艺术创造得以实现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既是艺术家生命“过程”的产物,又是特定的文化历史的生成物。  相似文献   

19.
《诗经》批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趋势,批评者文学鉴赏和艺术审美的自觉意识得到加强,涉及内容更为广泛,探讨角度更为开阔,出现了摘句激赏、文体比较、手法甄别、源流探索等新的批评现象,形成一些著名范畴和命题,这在《诗经》文化史上具有较大意义,开辟了从文学角度研讨“三百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药用植物学教师,多年来在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正当我欲把自己在教学上关于课堂结尾的作用及方式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之时,忽然拜读了《生物学教学的课堂结尾艺术》一文,我与作者有过同样的做法,为了避免重复,我只谈几种不同的结尾方式。这里侧重的是通过教师不同的结尾方式培养学生“如何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