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现代云南生态环境的变迁,是中国西部社会进化与环境变迁剧烈互动的典型个案。此时期云南高原除森林、动植物、气候发生明显变迁外,各种现代型污染及生态、灾害问题等均日趋严重。传统经济模式的延续、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结合与驱动等,最终都作用于大地与生态,导致其发生显著的或潜在的改变,成为隐现于生态环境背后的深层的幕景。寻溯环境变迁的社会动因,是今人应担的责任。环境政治学研究,也将成为环境史重要的新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红河县哈尼语地名记录了红河县哈尼族人民生态环境的变迁,红河县哈尼语地名可以如实的反映红河县哈尼族地区的地理、植被、动物、山川河流等情况,它是哈尼族人民生态环境变化的记忆,反映了哈尼人与自然、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生态史信息;哈尼语地名成为哈尼族人民传播本民族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我们了解红河县地方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窗口,集中体现了哈尼人的思想和情感。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在对村寨的命名和村寨的理性选择上,充分显示了哈尼人民的勤劳智慧,同时通过这些地名也能反映出哈尼族先民们的生态观。文章主要是针对红河县的哈尼语生态地名进行尝试性探索,分析了哈尼语生态地名命名的特点,以挖掘出红河县哈尼语地名中所蕴藏的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明代白话小说传播生态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明代白话小说传播外生态变迁、明代白话小说传播内生态变迁、明代白话小说传播新生态变迁等。明代白话小说传播生态的变迁为我们今天重视、构建和营造良好的文学传播新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为活动影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生态恶化已经影响到当地社会与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然人文特征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护与治理的基本思路及重点实施的三大工程。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焦虑是指因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心而出现的恐惧与担忧。非适应性的生态焦虑会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育意愿;适应性的生态焦虑不会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且能促进个人或群体的亲环境行为,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本期访谈,何妍主编将邀请俞教授从社会生态视角,为读者介绍生态焦虑的社会生态模型和生态焦虑出现的原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行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广东以破坏森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历史变迁和当前环境污染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状,提出应加强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和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整治环境、掀起生态文明运动等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也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通过历史资料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历史时期水系变化、河流改道变迁及绿洲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绿洲演化为主要特征的塔里木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控制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演化的方向,而水资源是干旱区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也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通过历史资料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历史时期水系变化、河流改道变迁及绿洲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绿洲演化为主要特征的塔里木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控制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演化的方向,而水资源是干旱区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人口数量、生产方式、社会政策等对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人口方面,主要因之于明宣德、乾嘉年间等大批移民迁入,掀起了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的两次破坏浪潮;生产方式方面,汉水上游地区主要是畲田农业、梯田农业将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了缓坡丘陵,玉米、马铃薯等高寒作物的引进以及各类工业、竹木商业发展,使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高寒海拔区,汉水中下游主要是垸田的开发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灾频率的提升;明清以后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颁布,对生态环境保护起了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社会的治与乱无疑一同孕育于当时的生态环境及其变迁之中。一定程度上讲,区域生态的恶化是明末社会大乱的原始动力,各地区复杂的生态地理又为其蔓延构筑了天然的屏障。然而,区域生态资源的严重缺陷,无力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时至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事实上也是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生态一度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动乱过后广大地区却走上生态“原始化”的漫长历程,与此同时的则是“人居环境”的极度衰退。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变迁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近代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进入近代之后,随着文化整体主义的解体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各种文化形态都对散文创作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渗透,文化生态与散文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文化生态环境在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剧变中处于不断解构和建构的变迁状态。西方文化、城市文化和平面媒体文化促使近代中国散文产生了新变。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危机重重,然而人们的生态意识浅薄,生态环境教育迫在眉睫;我国生态环境教育面临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生态与文化多样性,及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在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缓和淮河流域恶劣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环境公平和社会正义,意义重大;从法学的角度界定生态补偿的涵义,是生态补偿制度和政策研究和构建的起点;我国生态补偿立法稳步推进,淮河流域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急需在国家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细则,并从生态环境管理去行政集权化、公私企业加入以及社会参与这三个途径来推进生态环境改善的效率和效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本身,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因此,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的互利共赢与多元平衡转变就成为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推进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思索和正视的迫切现实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主张多策并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追求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互利共赢与多元平衡,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5,(9):93-100
生态文明视域下培养并造就具有生态意识、生态理念、生态情感、生态素养及生态行为的"生态人"是幼儿园的社会责任。借助幼儿教师国培计划项目的平台支撑,以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实施的主体即教师的专业素养为立足点,系统调查幼儿园生态环境教学组织实施的途径,深入了解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而探究有效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与幼儿园教育、家庭培育及社会支持和谐统一的合理对策,既为幼儿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提供实践支持,又为生态环境教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所创造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式。西北民族情结作为西北民族重要的精神生活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变迁地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地貌、气候等生态变迁情况的分析,试将民族情结放入历史地理环境中研究,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即西北生态环境的变迁使西北民族历史地形成了猫冬情结、大海情结与恋乡情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纠葛,共同构成了西北民族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特质。  相似文献   

18.
论建国以来甘肃生态环境的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生态环境恶化客观地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因子的共同作用。但是建国50年来,甘肃生态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恶化速度加快。与此相联系,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加重,仅1995年造成的损失高达41亿元人民币产在甘肃贫困人口中,因生态环境恶化所致占据相当数量。所以生态环境问题已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息息相关。认真研究建国以来甘肃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和规律,反思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变化中的影响,对于搞好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一、甘肃境内大面积森林…  相似文献   

19.
生态价值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价值学是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它是生态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也涉及生态环境的价值问题,它们探讨的是生态环境的具体价值。要全面地把握生态环境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态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在概括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门揭示生态环境一般价值的学科--生态价值学,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对生态价值问题的科学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生态政治文明是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结合,是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相统一的宏观系统。农村生态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确立环境公正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实现农村基层政府的生态管理和积极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建设文明生态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