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问题的建议——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中国科技信息》2011,(9):170-171,177
本文通过对《招标投标法》的讨论,与实际建筑工程招投标项目紧密结合,针对发包商、承包商、监督人三方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指出在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以《招标投标法》为依据,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强分包、转包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等对策建议,从而达到规范建筑工程招标投标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和广大企业对招投标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企业招投标工作进入了有序操作阶段,从招标的各个程序和环节加以规范,逐步实现了企业招投标工作依法办事,公开透明。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企业整体利益造成损害。出现的问题1、明招暗定,虚假招标。在企业招标活动中,某些招标人在招标前早已内定中标人,但又不能不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于是就打着招标的幌子,掩人耳目。有些招标人在招标前与拟投标的单位私下接触,讨价还价,从中选定中标单位。然后,招标企业出面办妥邀请招标的审批手续,内定的“中…  相似文献   

3.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发包单位为了减少投资,盲目追求低价中标。基于这种客观情况,目前出现了一种的名叫"无标底"招投标的新式招标实施方案。本文分析了无标底招标的内涵,并通过对无标底招标实施的风险的剖析,提出了应对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招标投标法》的正式施行,石油行业招标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在招标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招标流程细节把控不严往往会发生诸多潜在项目风险,对招标人和业主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轻则拖延项目进度,重则造成质量事故、埋下安全隐患。因此,严控招投标流程细节是控制招标风险最重要的阶段。从如何严控招标流程细节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此防范招标风险。  相似文献   

5.
刘伟利 《科技风》2013,(16):254
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建设工程最低价格密封招标与投标过程中的特性,探讨其风险控制与防范的可行性,提出其中的主要风险,并将其按照招投标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角度进行分类分析,其中包括招标过程中招标人的风险、投标过程中投标人的风险以及工程本身所具有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招标方式通常作为一种采购方式是区别于“一对一”的直接交易方式的。针对我国工程招投标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招投标体制在招标主体不同、招投标管理模式、确定工程遗价的依据、法律制度、运作方式、选择中标人的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现行招投标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我国高校基建工程招投标管理实际,将业主需要承担的行为风险分为:设计咨询单位行为风险、政府部门行为风险、投标人行为风险及评标专家行为风险;根据具体情况对各风险的内容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评价高校基建招标中业主承担的行为风险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可为进一步研究行为风险评价及行为风险防范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雷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6S):168-168,170
目前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建设行业招投标方法接轨,工栏招标项目借鉴了FIDIC招标程序,制定实施了“合理最低价中标法”。“合理最低价中标法”既是《招标投标法》所许可的评标方法,又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笔者结合投标及施工中的一些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工程中利润与风险并存,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同时又有不确定性。在电力工程施工的招投标阶段要做好风险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有效的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本文从工程项目招标阶段存在的风险分析入手,提出有效防范风险的措施,以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增加竞标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into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has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n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is contextualized by gender; however there has not yet been an account of how gender contextualizes knowledg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gender identification affects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nd tempers the effect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n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Utilizing data from the Eurobarometer 52.1, it is predicted that when males perceive a threat to their masculinity (as measured by a perceived threat to their financial security) they will become more likely to be aversive to biotechnology, and that increased levels of perceived threat will reduce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on attitudes toward biotechnology. Moreover,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se effects will be smaller than their female counterparts. All predictions are affirmed.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comparatively the ethical ori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professional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tests for attitudes toward and awareness of ethically-related issues, namely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ivacy and other general ethical IT aspects. In addition,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amine whether differences in IT professional demographics and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gender and academic level, have any impact on attitudes to business ethics. A t test is used to establis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ed samples, while an ANOVA F-test i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sample countries on a group basis. The results show a general awareness of ethical issues concer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samples. However, different ethical attitudes are reported among respondents in terms of their reactions to the targeted IT ethical aspects. On an individual sample basis, the results about gender support the claim that male and female respondents are different, while mixed results are revealed for the influence of academic level on attitudes towards IT ethic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regarding ethical attitude differences between Middle-Eastern professionals and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US, while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s are reported in terms of privacy.  相似文献   

13.
崔贺珵  李随成 《科学学研究》2019,37(6):1079-1090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买方驱动的知识转移活动如何影响供应商合作创新态度。利用问卷调查方法,以304家汽车行业本土供应商企业的经验数据为样本,运用SPSS19.0分析工具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买方驱动的知识转移活动对供应商合作创新态度有促进作用;(2)优先客户地位在买方驱动的知识转移活动和供应商合作创新态度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供应商感知的知识价值在买方驱动的知识转移活动和优先客户地位、供应商合作创新态度间均发挥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买方驱动的知识转移活动激发供应商合作创新态度的过程,对买方争夺供应商资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何瑶伟  陈朋 《未来与发展》2010,31(2):91-93,101
作为不同于一般管理层面的学校经营实践,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对有关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于学校经营实践的态度分析,既可以了解他们对学校经营实践的感知和判断.还能够为后续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咨询。本文的另一价值在于试图打破已有关于学校经营问题研究的呆板模式——过分侧重规范分析,思辨思维过重,以期推动具有科学分析价值的实证研究路径在学校经营实践研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LMX与知识型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垂凯 《科研管理》2012,33(10):114-120,137
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领导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既往研究揭示了LMX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对其作用机制则关注不够。通过对高技术企业396名知识型员工的实地调查,从工作态度视角探讨LMX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较之一般员工,LMX对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更高的预测力;工作态度在LMX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很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各项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本文根据对我国东部5省11个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深入研究了我国城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听说过转基因食品;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知识了解较少;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较高,但对不同类型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收入水平、所居住城市的规模等是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汉至唐代官修历书为立足点,考察了历法改革中对传统文献记载的态度,历代在历法改革中对传统文献记载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献记载持同一态度,他们在肯定文献记载的同时,也会对其提出质疑,进而做出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否定文献记载的正确性。本文试图对这些态度进行分析,并力图探讨这些态度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将颠覆性技术采纳过程中企业的财富和决策者的风险态度纳入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中,构建基于企业财富和风险态度的企业集群在颠覆性技术采纳问题上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企业之间采纳颠覆性技术的进化稳定策略,并通过MATLAB仿真分析探索企业财富和风险态度对企业采纳颠覆性技术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财富一定、企业决策者的风险态度不同时,企业最终都会趋向于采纳颠覆性技术,但是风险偏好的企业显著地比风险规避和风险中立的企业更快地采纳颠覆性技术;企业决策者风险态度相同时,财富多的企业和风险容忍度高的企业采纳颠覆性技术的意愿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9.
在过度投机的市场环境下,由于期货交易所与经纪公司各自的监管取向偏好不同,对影响市场投机信息的把握尺度也迥异,这就在交易所与经纪公司之间产生了信息博弈。对交易所与经纪公司之间信息博弈的分析表明,过度投机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并非仅源于经纪公司的"逐利偏好",还源于经纪公司因生存考验而表现出的对交易所的"主动示好",从而赢得交易所的"良心庇护"。因此,只有协力打击过度投机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合作,才能保证期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凯  梁皓凯 《软科学》2016,(11):109-113
通过聚类分析,将北京的805名受访者划分为"深绿"及"浅绿"两组,反映其心理倾向与行为差异。测量一致性检验表明,两群组的积极态度更多来自对绿色出行环保效应的积极评价。"深绿"组的环保意识已通过行为体现,而"浅绿"组仅停留在对绿色出行环保意义的认知上。此外,"深绿"组出行意愿与行为更多源于对习惯的维持,"浅绿"组意愿则更多来源于未来实施绿色出行的期待。结构一致性检验表明,"浅绿"组绿色出行意愿更多受主观规范影响,且更易转化为绿色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