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两次高潮。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第二次高潮中,教育成为女性主义者特别关注的领域。她们认为,传统教育无处不表现出性别化的明显特征,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必须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理论、社会分工理论,以及“以男性为标准”的机会均等理论等分析框架,在实践上提倡建设性别公平化学校,进行社会公平化教育。这是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的表现,也是社会民主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对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不同时期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有所不同,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足科尔曼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影响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现在,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就学权利平等,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家庭出身、  相似文献   

3.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不同时期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有所不同,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科尔曼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影响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现在,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就学权利平等,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如何,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2)就学机会均等,即不同社会出身的组别,有相同比率的人数,能得到同样的教育机…  相似文献   

4.
教育过程中受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保证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它要求学校和教师给每一个人提供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这种平等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指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平等,包括学校各种物质设施、师资水平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及性别不同的学生以平等的对待,包括课程开设、教育教学方法、测验评价等方面。这里主要对主观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活动中的机会均等即在教育过程中考虑运用以平等为基础的各种不同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 ,不论其年龄、性别、民族、社会出身、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它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平等 ,包括学校各种物质设施、师资水平等 ;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及性别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 ,包括课程开设、教育教学方法、测验评价等方面。为什么要在教育过程中实行教育平等呢 ?因为 :(1)客观方面的不平等 (直观的表现为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分 )是以一小部分成绩优良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不仅仅指形式平等,还涉及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旨在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要完善教育机会均等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就必须正确认识教育的社会功能,处理好教育场域内各种资本之间的关系,确立新的平等观念,从而实现“文化革新”。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伦理学关于关怀伦理的相关研究,为勾画中小学女性教育的理想图景提供了蓝本。在关怀伦理的指导下,女性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目标上应定位于性别分层基础上对自我完善的诉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致力于建立性别公平化的多元文化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应关注男女学生学习的机会均等,在课程评价上注重情感态度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不仅仅指形式平等,还涉及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旨在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要完善教育机会均等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就必须正确认识教育的社会功能,处理好教育场域内各种资本之间的关系,确立新的平等观念,从而实现“文化革新”。  相似文献   

9.
向丽 《教育探索》2005,(10):37-39
教育平等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均等一般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义务教育首先是起点阶段公平优先的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是一种公平的制度。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显性的教育法制建设,同时要排除各种隐性教育制度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早已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然而当前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德沃金资源平等论的角度重新对教育机会均等进行审视,可以得出较为新颖的结论.而其深入考察发现,如果把其作为教育机会均等的立论基础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它仍然带给当今社会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既要强调教育平等又要承认差异、尊重个体自由选择;第二,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要努力做到教育起点均等、教育过程均等、教育结果均等的有效统一;第三,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政府应当注重对弱势群体教育权利及资源的维护,建设责任政府;第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受教育者既要树立权利意识,又要培养责任观念.  相似文献   

11.
教育机会平等不同于平均主义的统计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该包括教育机会起点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的平等以及作为公平意义上的教育结果的平等。“作为公平意义上的平等”是文章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在与平均主义的“绝对平等”相区分,并赋予平等以新的内涵。正确理解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笔者从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理论缘起出发,尝试从理论上对机会平等的概念进行再思考,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我国当前教育机会平等领域内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倡平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等.他的教育平等思想,既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积淀,又吸收了西方民主思想的精华,更来源于他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其教育平等思想的内涵丰富,涵盖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具有全民性.蔡元培的教育平等思想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教育公平和教育普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考试制度与教育平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平等是社会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在教育领域的扩展 ,是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教育考试制度是社会和学校系统为社会选拔制定的一个规则 ,即让所有的角逐者完全平等地进行竞争 ,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成功。然而 ,教育考试制度和教育平等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4.
全文通过对贵州省8县(市、区)31所学校的调查表明,由于受"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教育水平差异的制约,乡土教育中老师、学生、家长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且女性在乡土教育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女教师在乡土教育中享有更少的话语权,教授乡土知识的幸福感也大大低于男性;女家长在获取、接收、传播乡土知识、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处于劣势;虽然女学生学习乡土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但背后却隐含着成长与就业中的不平等。因此,笔者建议,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融入乡土教育政策中;破除观念,让女性在乡土教育政策宣传中拥有平等的知情权与传播权;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唤醒女性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提升女性在乡土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法原则。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落实"受教育机会平等"这一重要教育法原则的具体措施。"受教育机会平等"蕴涵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机会平等"是法律维护的关键。实现受教育机会实质上的平等,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基础,适时地调整政策法规是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we research and revisit our own experiences of gender equality work to determine the societal and discursive power relations that have shaped gender equality. We conducted our study in Finland, a ‘Nordic model of gender equality’, but we argue that these results have worldwide relevance, especially since Nordic models of gender equality and education have been exported globally. By combining earlier research, our own extensive experience of conducting gender equality work, and previous literature on feminist pedagogy, we examine the possibilities of what we call ‘gender equality pedagogy’ in an era of marketization. To develop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ality pedagogy, we ask how combining an analysis of gender equality work with feminist pedagogy can help to acknowledge and utilize power relations. We suggest that understanding gender equality work as a form of pedagogic practice might help overcome some of the barriers that gender equality work has encountered for decades.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美国联邦1776年至2010年间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进行梳理,探讨其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前,联邦教育政策重点在于普及义务教育,关注入学机会均等。20世纪下半叶,联邦教育政策开始重点关注弱势群体教育机会均等,但仍然局限于弱势儿童入学机会均等方面。新世纪伊始,联邦教育政策不仅关注弱势群体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同时意识到优质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资助学业成就落后的地区,开始为弱势儿童的学业过程和结果均等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可以使贫寒子代与富庶子代不受父辈阶层束缚,拥有大致相等的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处境,而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性提升、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路径。芬兰以卓越的社会流动性和"教育世界第一"的美名著称,这与其紧紧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公平密不可分。其主要教育行动包括:学校系统的全免费制度、无差异学校、路路通式教育体系、高师资标准;政府系统的援助性财政计划、规范型政策法规、信任型指导体制、劳动力预测网络;社会系统的第三方教育评估、企业积极支持、公民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社会公正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过程机会均等和受教结果机会均等三个方面。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通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教育机会均等,对于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仅要从法律和公共政策层面构建保障男女平等的运行机制,而且更应把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消除非制度性性别歧视观念和性别歧视行为作为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环节,着力提高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程度。文章通过分析社会性别意识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性别意识存在的偏差及其表现形式和影响,提出提高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程度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