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子丹 《档案学通讯》2004,(2):92-94,83
傣族贝叶档案是指用傣族文字刻录在贝叶上 ,在中国云南 ,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制作保存并使用的贝叶经。本文拟对傣族贝叶档案的产生和发现、内容和形式、价值和作用、开发和利用诸问题作一简略论述 ,以期引起档案界对这一珍贵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和巴利文传入西双版纳地区后,贝叶就逐步成为傣族人民镂刻经文和记载历史、天文、地理、历法、医药的文字载体.这种贝叶文字载体虽经千余年的演变,至今仍普遍沿用于各傣族村寨的大小佛寺和傣族社会中,仍是傣族人民镂刻经文,佛经故事和生产、生活的记事形体,它记述着傣族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反映着傣族社会的古老文明史,显现了西双版纳的民族档案特色,是傣族人民的知识宝库,是中华民族档案中不可缺少的珍贵史料,对研究中华民族史,发展民族经济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贝叶档案制成材料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贝叶档案的制作过程以及贝叶档案的保管方法等内外因方面,对傣族贝叶档案耐久性进行分析,归纳傣族贝叶档案耐久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最近,笔者对勐海县境内的2个单位、28个缅寺现存贝叶文化档案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本文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谈几点抢救贝叶文化档案的想法。一、贝叶文化档案在实施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西双版纳"文化立州"的战略目标中,因傣族传统文化主要反映在贝叶经本中,  相似文献   

5.
在彩云之南,风景如画的滇池之滨,有座美丽的半岛——福保,在岛上居住着一群能歌善舞的村民。自明代中期建村至令,福保就已吸纳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保留少数风俗的同时,因福保村的祖先来自江南地区,故而也继承了丰富多彩的汉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书籍装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还没有发明纸以前,文字写在竹签和木板上,用绳子或牛皮串连起来,卷成一卷,这是我国书籍的最原始的装帧形式。后来,纸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形式逐渐由卷轴装向册叶装过渡,创造出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装帧形式。从  相似文献   

7.
《电子出版》2004,(4):23-25
自远古以来,文字就与人类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从3000年前诞生起,纸张逐渐成为记录文字和人类文明的忠实伴侣。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在这种用纸浆酿造出来的介质上阅读信息,但印刷后不可擦写是纸的致命伤。而一种新型的可擦写记录介质--电子纸将有望替代传统的纸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契约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近千年来,许多少数民族经历或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这些民族使用契约的情况在汉族文献中有所反映.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日:两广"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1]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说:云南"土人(傣族)缔约,取一木杖,或方或圆,中分为二,各刻画二三符记于上,每方各执一片.  相似文献   

9.
这是八大处公园档案室珍藏的一张百年老照片.照片上中间那位,僧人打扮,须发皆白,道骨仙风,一看便知是位阅历颇深的僧人.僧人两边那两位,身穿长衫,毕恭毕敬,对僧人充满景仰之情.这三个人是谁呢?照片镜框里衬着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90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云南省广播电视厅总编室、省少数民族新闻协会、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内五个民族州台联合组织了《边疆四千里》采访活动。采访组由傣族、壮族、哈尼族、彝族、回族和汉族6个民族的11位记者组成,  相似文献   

11.
说起写作这门艺术的学习,便联想到同是艺术的书法、绘画,乃至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的学习.仅以儿童初学写字而论,古人便设计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临摹训练方法.第一步是学"描红",即把印好的红字按照教师指点的笔顺描成黑的.第二步是"影写",用薄纸铺在印好的字样上描摹.第三步是写"米字格"或"圆格"纸,便于安排笔画.第四步是在白纸上印好的方格里写.  相似文献   

12.
该书四境     
读书是心灵的历程,书之不同,读书的意境便会不同。尽管读者的学识有高低,所读之书有雅俗,但读书的意境不外乎有四种—翻、读、吃、品。四境如山峰叠立,愈攀愈艰。一本书能历经翻、读、吃、品四境,便称得上稀世奇书;历经翻、读、吃三境,则可称世间佳书;历经翻、读二境,便为好书;一翻而足,则只能称为纸书。奇书如仙宴之珍馐,须有幸得之,品之则飘然若仙,宠辱皆忘;佳书如盛宴之佳肴,吃之则香沁心脾,神清气爽;好书则如美味小吃,既可充饥又可解馋,令人流连忘返;而纸书则如白开水,只能权作润喉之用,而于充饥无补。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10,(34):34-34
普洱驿馆是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餐厅,荟萃了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美食的精髓,更添上缕缕普洱茶香的清幽色彩,实显普洱驿馆的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是没有传统文字的民族,通过神话传说的叙事与仪式的双重构建来显示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哈尼族"磕竹筒"仪式出现在哈尼族白宏人的丧葬活动中,解析其"磕竹筒"习俗,探讨哈尼族民族文化认同内涵,反思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傣族聚居地区的贝叶经被形象地称为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为保护、利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贝叶经整理出版工程 ,并将陆续出版多达百集的《中国贝叶经全集》。贝叶经是指记录在贝叶上的佛教典籍 ,内容十分复杂 ,被看做是傣族文化的“万有文库”。傣族贝叶经传说共有 8万多部 ,目前西双版纳已收集到 30 0 0多部。为了整理和出版这些贝叶经 ,有关方面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计划投资 6 0 0万元。《中国贝叶经全集》包括贝叶经文原件扫描、国际音标、新傣文、老傣文、汉语翻译…  相似文献   

16.
<正>傣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独特而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古老的造纸技艺,独具艺术魅力。傣族纸是用亚热带特有的植物——构树,经家传工艺制成,这种纸具有象牙色泽,书写流畅、吸墨性强、清香味、不易变色、不易破损、保存年代久的特性,是傣族人书写重要的契约及佛教经文的载体,承担着传承傣族文明的重任。傣族造纸技艺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历尽沧桑,时至今日,掌握傣族传承造纸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独特而古老的造纸技艺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兰台世界》2013,(19):119-120
<正>所谓哈尼族习惯法的起源即指在哈尼族这一社会群体中习惯法产生的可能途径,表现为哈尼族社会习惯法的预备库或半成品。从哈尼族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其法律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工作。首先,哈尼族直至解放前并无本民族文字,因而缺乏使用文字来记载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法的产生、演变的客观记录和描述的重要工具;其次,哈尼族历史上并未出现成文法,习惯法仍然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因而并不存在一个  相似文献   

18.
左建 《兰台世界》2013,(13):144
<正>石印是德国A·逊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的平版印刷法,其主要方法是用药墨将文字写在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板上,然后滚刷油墨便可把字印在纸上。19世纪初,石印技术就已经在欧洲普及。中国采用石印印法最早的是法人翁相公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徐家汇设立的土山湾印书馆[1]39。该馆主要印刷宗教图书,其印书不  相似文献   

19.
闲话邮史     
信封溯源 寄信用信封,其直接目的是保守秘密.为此,古希腊奴隶主曾剃光奴隶的头发,把"信"写在头皮上,待奴隶头发长长后,再将"信"遣往收件人.当对方剃去奴隶的头发,便可知道"信"的内容.在纸发明以前,人类使用的就是这类奇特的"信封".  相似文献   

20.
吕芃 《青年记者》2006,(19):1-1
提笔开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恰逢"9·11"事件5周年.于是,许多感慨便因"9·11"弥漫开来. 五年前的那个夜晚,一个朋友在电话里急促而激动的声音使我睡意全无:"美国遭到全面攻击!五角大楼!纽约世贸中心!飞机撞的!快看凤凰卫视!"然而,我和朋友有一个根本的不同:他是居住在"高尚社区"的"精英",而我是住在大杂院里的"平民",我的家里看不到凤凰卫视.于是,我立刻打开电视,调到中央电视台,没有相关报道!又调到其他卫视,也全都是"主流媒体",一个个下来,全都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