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国志》运用等叙与概叙交替的方法写人叙事。在政治事件频繁变化的叙事洪流中,插入闲适清雅的生活画面,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和白描手法塑造儒士形象,表现他们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思想气质的变化:有时儒士品格与名士风度结合得相得益彰。陈寿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人物,书中的书表疏等政治文献可当做抒情小赋来欣赏。  相似文献   

2.
从人物心理描写的角度来看:《金云翘传》与《翘传》的作者都擅长透过人物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作者对人物做心理分析,通过人物言行和内心独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青心才人善于通过诗词来写人物内心,阮攸则善于写景寄情;《金云翘传》的内心独白是简介式的内心独白,《翘传》中的内心独白除了简介内心独白之外,还有直接内心独白以及从无所不知视角描写内心独白;《金云翘传》叙事者在评论时的态度是相当客观的,表达也相当含蓄、蕴藉,而《翘传》的叙事者却用充满主观情感的语言来评论人物、表示对人物的同情。  相似文献   

3.
梦境描写在《红楼梦》中人物性格刻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梦境描写能够发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中隐性的一面;梦境描写使模糊状态的性格更加清晰化,使现实生活中已显现的性格特点得以强化;梦境描写可以更深层次地审视和评价人物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4.
何崇见 《考试周刊》2011,(64):24-27
《九三年》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尝试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来解读雨果在小说中通过人物行为所寄托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讽刺杰作。它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幽默的肖像描写,滑稽的语言行动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精妙绝伦的比喻,机智俏皮的反复灵活多样的讽刺手法,以及幽默的笔触、漫画式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本文从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人物世态、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论述《围城》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一切描写,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静静的顿河》中大自然的描写除了它独有的艺术审美价值外,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更有一种特殊的作用。肖洛霍夫常常将自然的描写与对人的心理描写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描绘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由于自然景物在作品中常常“错位”进入人物心理,景耶?情耶?难以截然划分,而这也成为肖洛霍夫艺术描写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写人,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写人呢?从描写人物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如《一面》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多次描写,《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等。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衬托,使人物更形象,更鲜明。常用的侧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景衬人,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或渲染人物心理;一是以人衬人,就是通过其他人的反映,从侧面来衬…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人物死亡的描写展示了白鹿原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是小说中一束凄艳之花。众多的人物死亡描写既具有鲜明独特的特色,又赋予小说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沉郁的风格,体现了作者炽热的生命情结。解读《白鹿原》的人物死亡描写有助于更深一层对《白鹿原》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的美国文学史上,霍桑以其精湛的心理描写铸就出了一部浪漫主义之作《红字》。通过探究小说《红字》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探讨其家庭、历史根源、自身性格等的影响,认为霍桑将人物的内心矛盾思想、潜意识活动等进行了深入刻画,让人物的现实、想象、回忆交织起来,最终赋予了人物个性化的心理,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使人性得以探究,从小说风格上让浪漫主义色彩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鲁提辖是小说中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在这一节里,作者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谈和行动,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场面和细节描写以及通过对比。  相似文献   

11.
心理描写是路翎小说的主要特色,由于强调极端的内倾,所以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往往是浓墨重彩激情四溢,在情感的奔涌流泻中造成一种冲击力.就心理描写内容来讲,这种内倾集中表现在精神奴役的创伤、原始生命力的张扬、情理相悖的苦痛三个方面.但有时路翎会因过度沉迷于人物内心深处而不能自拔,导致心理描写出现失真.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小说的结构类型和时空表现具有明显的特点,大都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结构类型为线性体式结构为主;以物理时间和单一空间来表现时空,而不是像现代小说以心理时间为枢纽,时间上历时性线状叙事,空间上相对稳定,故其小说体现出传统性和通俗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除了与传统的显著差异,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自身也经历了显著而深刻的精神流变:主人公形象完成了"边缘人-外倾性-向内倾型-软弱性"的演变,小说的主要矛盾也更多地由外在社会冲突转为聚焦自我内心。由此,日本近现代成长小说呈现出西方乃至东方其他国家相异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4.
张洁的小说,受其个性和气韵的驱使,在其诸多作品之间有一种心灵的、情调的相通意蕴。从早期小说着力于内在精神的碰撞,到注重与现实环境中庸俗风气的抗争,随着艺术探讨的深化,其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外部力量对人物内在心理平衡的破坏,这是张洁小说作品美学思想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5.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莫里亚克都是探索人类心灵的伟大作家,但是他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所采用的叙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的形式为近景叙述,相对而言,莫里亚克的叙述形式可称为远景叙述。  相似文献   

17.
纵观茨威格的小说创作,我们发现其创作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是事实。但是笔者对茨威格小说“除了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外,看不出别的特征”这种观点,却是万万不能苟同的。我们认真阅读和分析茨威格的小说文本,发现并不仅仅是再现和图解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茨威格的小说创作有其特殊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新论     
本文从赵树理的早期作品着眼,梳理其小说写作在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某种走向。并从“典型化”的角度,呈现出在和主流意识形态及农民意识两方面都保持紧张关系的情况下,赵树理的切实观察和思考。并试图通过对赵树理小说写作的分析,从其所呈现出来的革命与社会主义的经验中,探寻某种对解决中国当下问题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主体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准备和思维格局,这就是审美心理定势。本文主要探讨了心理定势的形成因素、表现特征、作用,以期为审美心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