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建设的确切意涵。我们要认识到:在社会建设的对象上,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在当前并非落位于公民社会,而是一个以"人与人之间交往为纽带的,以公益、保护、帮扶作为运行原则"的中义社会;在社会建设主体上,社会建设的主体并不仅是政府一家,党委、社会团体、公众都有相应的责任,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都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在社会建设途径上,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建设就是要政府还权于社会,从社会退出,对社会"一放了之",而是在许多地方和领域要明确和强化政府干预和介入的责任,以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建设的重点上,要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建设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不是以其他内容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特质和目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善民生与建设和谐社会、经济建设、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等几方面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解决民族地区根本问题的本质要求,是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保障,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卓越领导人,陈云本着"适合老百姓的要求"的行动原则,正确处理民生与国家建设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大量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践,在一些社会建设的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兼顾",极力呼吁要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探究与学习陈云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发展态势,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切实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日益迫切,幸福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地区党和政府的施政目标和责任。从改善民生构建幸福城市角度出发,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突出民生重点工作与协调发展、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安徽亳州市之所以能超过众多的经济发达城市连续获得"中国幸福城市"的殊荣,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6.
党的第十八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实施和谐校园建设计划,增强学校改革发展的凝聚力,把发扬民主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党和国家将国计与民生全面统一起来,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战略发展新内涵新高度。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将更加坚定推进教育民生建设,开创教育民生工作新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视域、格局与感召下的新时代教育民生建设,有着新的内涵与要求,重点体现在要继续高举教育先手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握好教育主要矛盾以及秉持科学思维方式让教育民生政策举措更精准有效地落地。  相似文献   

8.
文章详尽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规律,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三种关系: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学生全面发展来看,要处理好学生智力因素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从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来看,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要用大智与大勇去寻求变革,用坚守与坚毅去不断实践,用情、用心、用脑去探索真的教育。"社会建设,教育优先。十八大报告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方面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第一点就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民生是我国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主一直是人们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追求。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分性,在深层次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以民生体现民主,以民主保障民生,二者相互促进,是中国式民主与民生的主旨。解决民生和民主的关系问题,要重点抓好经济建设,这是搞好民生问题的前提;在发展民主的过程中,步骤要稳健,方式要得当,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改善民生、发展民主,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城市街道办事处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能不明、体制不顺、组织力量薄弱、观念陈旧等弊端。产生弊端的主要原因有三:对城市化的负效应认识不够,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的关系处理不当,政府职能的发挥不够明确。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新体制亟待建立,这需要明确街道办事处的核心地位,突出其社会管理职能,发挥其行政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的繁荣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会组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也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政府部门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而社会组织也要恰当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促进自身的能力建设和自律建设,提高公信力。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性合作、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理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统一。为实现政府治理社会,社会监督政府的良性互动,首先要在政府公权力与社会私权利之间实现平衡,要培育和开发社会功能;其次是转化政府职能,建构服务型政府,培育社会的自主性,实现社会权利监督政府权力,并逐步收回本属于社会的权力,才能实践"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对集体谈判中政府的角色定位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谈判是解决劳动矛盾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会不能发挥组织实施集体谈判的作用,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效果不佳,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最终还是要靠政府。政府在集体谈判中担当着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角色。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从创造建立合作与和谐的劳动关系的舆论氛围、建立促进集体谈判的制度框架、加强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制建设、提升基层工会的层次,以及强化处理劳资关系的服务能力等方面推动集体谈判。  相似文献   

15.
济南市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经济及社会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基础上,着重对全运会经济及社会效应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全运会效应具有很强的正负影响效果。全运会正效应具体表现为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负效应表现为虹吸效应、低谷效应和风险效应。应充分利用全运会的正效应,规避负效应。进而提出:为实现全运会经济社会效应最大化,应调整政府在全运会承办中的职能,推行全运会市场化运作;并给出实施第十一届全运会市场化运作的具体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公共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必要的经济学基本知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必要的改革,要突破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严格界限,将二者适当地结合和贯通;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吸收一些西方经济学中有益的内容;要把对当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述摆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7.
高校行政化使高校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严重束缚了高校的办学活力。实现高校去行政化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还高校独立主体地位。适用行政合同理论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可行的。引入行政合同理论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有助于实现政府对高校管理模式的转变,突出高校的独立主体地位。应通过政府与高校订立行政合同充分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使高校摆脱政府的束缚,从而逐步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是围绕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而展开的。现阶段,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成为党和政府在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指导原则。注重社会公平,要求在收入分配领域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统一,在政策导向上应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作用,追求微观上效率的提高、宏观上公平度的增加,并把制度建设和扩大就业作为现阶段效率与公平统一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大学去行政化之“积极”与“稳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大学行政化该不该"去"的认识并没有统一,对如何"去"的路径也颇多争议。对此,应在思想层面上坚持改革信念不动摇,发挥高校引领社会的功能,"积极"推进大学去行政化社会共识的达成,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在具体操作上则"稳妥"设计好如何"去"的战略路径,通过推进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处理好大学自主发展与政府宏观管理的关系,处理好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的关系,寻求去行政化改革的示范性突破口等,争取去行政化改革最终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