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何谓十二律     
<正>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调,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定音方法。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份恰好都是十二个,因而中国上古时代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记载,对应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十二律律数的记载不符合三分损益生律方法,使得学界提出不同的观点,可概括分为"十二平均律说"、"三分损益律说"、"纯律说"三种。笔者从计算过程出发,认为淮南律数可以解释为十二律依次生律四舍五入取整数,下一律是在上一律取整数的基础上形成的,夹钟律为68而不为67就可以得到解释,应钟律42是校勘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用三分损益法确定十二律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是一重要课题,也是古代数学的重要应用。解析十二律的3种黄钟初值30、34、311,将十二律算法表示成统一的通项公式。《后汉书·律历志》用大篇幅精确记载京房(前77—前37)所创六十律,据此列出5个表,考释这些记录,解析六十律的构造方法和计算精度,指出京房六十律是5种比例不等的十二律的叠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5.
<正> 朱载堉(1536——约1610年)是我国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和历数学家,他在《乐律全书》的“律学新说”和“律吕精义”中首创了举世公认的十二平均律(新法密率),解决了自古至明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的悬案,实现了历代律学家为十二律“旋相为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划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其居卷二十五的《律书》秉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记史精神,从“三分损益”生律法,十二律之律数、律长,作出了较《管子·地员》及《吕氏春秋·音律》更为精细和全面的论述,本文详言之。  相似文献   

7.
“三分损益法”又称“五度相生法”、“五度相生律”、“隔八相生法”(指相隔“八律”),是我国古代计算乐律的方法,《吕氏春秋·音律》首先有完整记载,并以求十二律。《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已经透露略知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以求五音(亦称五声,即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讲以三分损益法这著名公式由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而《音律》则用三分损益法求十二律。有论著说三分损益法的记载《管子》比吕书为先。可是,相传《管子》是春秋…  相似文献   

8.
《樱花》与《桃太郎》是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两篇课文,分别位于该册教科书的开头和结尾。《樱花》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日本魂”与“大和心”,《桃太郎》一课旨在塑造学生的“爱心”、“勇气”、“孝行”与“海外发展”的品格与精神。这两篇课文在日本国语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课程价值取向具有浓重的军国主义思想色彩。对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课程价值取向中的军国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六气法,是养生技术中重要的行气术,是以炼呼为主,配合默念字音,结合脏腑,保健养生,祛除病邪的一种吐纳法。《养性延命录·服气经》与《养性延命录·明医论》中的"六气"法,言语简明,借由疗疾功效与病症之间的对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很有可能《明医论》之"六气"由《服气经》之"六气"发展而来。《养性延命录》《胎息秘要歌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嵩山太无先生气经》所言"六气法",其主要功能都在于疗病治愈。《四气摄生图》中,"六气法"与四季有着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并将"六气"理法完全确定下来。对"六气法"进行探究,具有文献价值和养生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两历具注稍残,俱书于《敦煌国语注》残卷纸背。两历书于一纸,盖为造历、行历时所抄录欤?两历悉未编入姜亮夫教授所著《莫高窟年表》与商务印书馆所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以下简称《总目索引》)中。《总目索引》凡四编为:一为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简目》;二为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三为王重民《伯希和劫经录》,四为《敦煌遗书散录》,以及索引与附录。即《敦煌国语注》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有“钱正英这篇短文写得十分朴素,却如黄钟大吕,震撼人心”一句,编者对“黄钟大吕”的注释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名称。有十二律,阳六阴六,黄钟为阳律之首,大吕为阴律之首。”此注有误,大吕不是阴律之首。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创造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这五个音级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需要定了调才谱曲演唱。于是先人又制了十二律,也就是十二个调,它们分别是由十二支竹管吹出的不同音高的音,依由低到高的顺序,定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如同现在的 C、~C……等调。接这个顺序编号,奇数6律为阳律,偶数六律为阴律。有人也许会说,照此编号,不正是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13.
“国语”一词,古已有之,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现代意义的“国语”,是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一同出现的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概念,它的出现显然是受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语言政策的影响。在中国,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国语”一词,在近代究竟起用于何时,目前学术界的说法并不一致。根据对相关资料的钩沉发现,最早使用现代意义上的“国语”的当属1895年出版《日本国志》的黄遵宪,而非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的1902年赴日考察学政的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设想《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的一篇课文。这是法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一篇思想短文,节选自他的《思想录》。课文体现了《思想录》的特色:似乎是作者零星无序的思想记录————以跳跃的、具象化的语句阐发观点,却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作为切入点,围绕"思想的苇草"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集中阐述了帕斯卡尔对于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严谨透彻  相似文献   

15.
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篇名也称细名或小名;书名也称总名或大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这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它所谓的录就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而《汉书·叙传》说:"爰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购买的书籍中,有一些涉及新文学版本的,书名中均含有"风景"二字.如唐文一、沐定胜编著的《消逝的风景——新文学版本录》、谢其章著录的《创刊号风景》,还有就是于润琦编著的这本《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另外,张泽贤的《书之五叶:民国版本知见录》《民国书影过眼录》《民国书影过眼录续集》等,虽然没有以"风景"名之,但也是图文并茂,风景独好.  相似文献   

17.
《词律订》是戈载的论律之作,惜已散佚。《词律订》一书是否完成在清代即存有不少争议。秦巘《词系》引录不少《词律订》内容,依据《词系凡例》推断《词律订》业已完成。《词律订》以订定万树《词律》为主要内容,间论及韵,与《词林正韵》可参互考订。《宋七家词选》是戈载撰写《词律订》过程中编订的,两书可互为补充。对戈载校定《词律》之评价应避免偏颇,既要认识到其贡献,也要察觉其不足。  相似文献   

18.
“十二律内自由旋宫转调”问题曾困扰中国的律学家长达两千余年,朱载熟悉中国传统数学并痴迷于律学研究,1584年在其《律学新书》中,他用122为等比给出了“十二平均律”所有各“律”的计算公式,略早于西方音乐史上第一次提出相同理论的比利时数学家斯蒂文.朱载没有对“平均律”作出更深入的数学或理论解说,这与中国的数学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交代”词义的引申脉络,探讨了“交代”与“交待”的混同原因,比较了《现代汉语词典》与《国语词典》对“交待”的不同处理,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妨以《国语词典》为借鉴,对不符合语言规律的“俗成”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积极地规范。  相似文献   

20.
《七志》《七录》是两部极重要的目录书,于南朝时期问世。较前代,这两部目录中新增了对佛、道书籍的著录。《七录》的撰者阮孝绪说,《七录》与《七志》"所宗有不同"、"其教有浅深"。对此说法进行了分析验证,探究了阮氏的目录学观念。指出其目录中给予佛、道类别地位的做法,推动了目录体例之趋于完备,表现出目录学者对于思想发展的尊崇。《七录》对后代目录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表现为其为确立正统地位的四部分类法创造了条件,也表现为其为当时长足发展的佛、道类书目的著录创造了条件。以书籍目录的方式来反映时代思想的繁盛多元,这是对时代思想进展的客观审视的体现,是目录文献为后世的思想研究提供的静态记载,是记录思想史发展的特殊体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