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市、临沧市,在西双版纳州、红河州、玉溪市也有分布,人口约50万人。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于古代羌人,后来从甘肃、青  相似文献   

2.
拉祜族有着丰富的葫芦文化,试从现有的拉祜族史诗中的葫芦神话出发,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解读拉祜族源远流长的原始葫芦文化在拉祜族的生殖文化、农耕文化和宇宙哲学方面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亲属称谓系统是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拉祜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拉祜族亲属称谓的特点是拉祜族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传统观念的生动反映。通过对拉祜族亲属称谓的分析,探讨其家庭结构及婚姻制度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独特的数字文化。拉祜族传统的数字文化反映了拉祜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审美习惯等,探析拉祜族数字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拉祜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丰富内涵,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临沧独特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拉祜族人民,拉祜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在长期的与自然共处过程中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文化。拉祜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拉祜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意识;拉祜族物质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拉祜族禁忌和村规民约中的生态保护思想。加强对自然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3):93-99
随着拉祜族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拉祜族传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变迁势在必行。火塘文化是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文化变迁被视作一面镜子,影射出澜沧地区的拉祜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本民族的传统社会文化为适应生态与社会环境所作出的文化调适与变革。  相似文献   

7.
民族是文化的栽体,文化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文化是民族的标记,不同的文化构成不 同的民族。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和繁衍生息的岁月 中,拉祜人在创造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所有事物一样,拉祜族文 化一经产生,就具有自身特性。其主要表现为多样性、流动性、交融性、非均衡性、社会性、创新性、开放性特 点。同时,拉祜族文化是在自身发展与其它文化比较、互助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以南美拉祜族自治乡神秘的拉祜族文化,壮观的野生古茶园群落为开发对象,论证开发南美乡拉祜族文化生态村旅游的意义,提出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原则及开展文化生态旅游的策略,实现保护地方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双赢,达到南美脱贫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南美乡是临沧市临翔区境内拉祜族主要的也是最大的聚居区。南美乡具有独特的拉祜族文化,因地处高山大箐,与外界交往少,民族文化较为浓厚。南美拉祜族文化特点可概括为:典型的山地文化特征;文化原生性特点突出;以“口耳”作为文化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建筑文化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是当代拉祜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是文化解构与重构的结果。通过把握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变迁规律,用文化解构与重构的方法来分析,并以此来促进对当代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其实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正是羌族。由羌族先民创造的华夏文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绝对性的贡献。汉族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整合各个民族的过程中,由最早的极少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主体民族。岷州是古羌族的发祥地之一。古羌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发展阶级,它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浅议“腊呼羌”红绑腿的装饰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羌族的一支“腊呼羌”,服装美术中“红绑腿”的存在因素,探索了它的历史根源以及它的劳动观、宗教观的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了“红绑腿”是“腊呼羌”的服装美术特征和服饰美的典型,进一步论证了“红绑腿”在“腊呼羌”劳动、装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赋予“红绑腿”中的羌族原始美术含义,同时认定“腊呼羌”红绑腿是民族服饰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就在古文明的发祥地。从陇南古代氐羌后裔的服饰去考证,羌民族的麻纺织技术在历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服饰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服饰与节日、家教、礼制、民俗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服饰文化不单是一种服装的技艺和知识,而是渗透于不同时代人们情感、意愿、习俗、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之中逐渐淀积而成的一种观念,一种反映社会普通心理的民族精神实质的一种观念。  相似文献   

14.
羌族口碑古籍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结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全面的抢救、挖掘整理、出版和研究,尤其显得迫切,这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岷江上游为羌族祖居地,营盘山遗址的发现证明这支羌人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就入驻这里。但这一地区自古亦有浓郁的大禹崇拜,说明有两支羌人在不同时期进驻了岷江上游。一支为此地古羌,一支来自中原夏后氏。  相似文献   

16.
古羌文化的断想与新探——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札记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巨人部落是存在的,它和古羌族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气候的变迁使古羌族的先民们南迁,姓氏文化的繁荣让古羌族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7.
羌族婚俗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从羌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羌族婚礼的形成及其特征看,羌族婚俗具有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羌族婚俗不光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羌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民族的人文观念、伦理道德的寄托物。  相似文献   

18.
从“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等重多考古发现及其对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化物所进行的深入考证可知:二里头文化就是古蜀文化,古羌民族所创立的夏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不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且有其同祖关系,这可作为“禹兴于西羌”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9.
阿坝州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藏羌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红军文化,与著名的九寨黄龙风景区和阿坝红原若尔盖大草原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又颇具魅力的阿坝州旅游资源,正是这种魅力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源源不断地来阿坝州旅游观光。阿坝州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应以藏羌文化为中心,充分利用阿坝州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新品牌,树立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羌族是活动于黄河中、上游的一个强大民族。传说中的神农氏,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出生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我国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看,公元前三千年到一千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温暖期,黄河中、上游气假条件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古羌族的先民们就在这一带生息繁衍,开拓发展,创造了我国的“史前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