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诗英 《湖南教育》2004,(24):38-38
同一首乐曲,允许有多种情感理解学生欣赏一首乐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乐曲的再创作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创造的审美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生活经历、思维习惯以及心理特点来创造性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让学生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多数学生都认为这支乐曲明朗、清新,描绘了苗族人民愉悦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是其中有一位学生却这样对我说:“听到这首乐曲,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他也是苗家人中能歌善舞的一个。可是,他现在去世了,让我心里很难过。”正是因为“音乐语言”的…  相似文献   

2.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写字教学,要求每一学段教师都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指导学生写汉字,做到天天练.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理解任何东西,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而是用活动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去创造性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不断思考,欣然入门?作为学生写字的启蒙老师,我们要用自己的慧心不断丰富写字教学之法,帮助学生叩开写字这扇门.  相似文献   

3.
联觉是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将联觉融入歌唱教学,让嗅觉与声觉、动觉与声觉、视觉与声觉、听觉与声觉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二度创作”,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以自己的理解,形象地表现这种情感,进而获得丰富的音乐想象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执行预设的教学方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灵性。  相似文献   

5.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因此,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真切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音乐的二度创作是指音乐表演者在演奏或演唱时,在遵守作曲家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运用自己娴熟的专业演奏或演唱的技术和技巧,充分调动自己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情感和表现力,对作品进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传达和再现。扎实的表演技术和技巧是二度创作的根本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二度创作的必要条件,文化底蕴、生活阅历、情感和想象是二度创作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通常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采用以教材和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就会让学生被动地学习音乐。而将音乐教学与不同学科进行合理整合,不仅可以拓展音乐教学的领域,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使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模仿,学生亦不是一个接受容器,他们会在学习中不断出现更深层次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如何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那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提供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围绕音乐要素进行二度创作。分别从围绕速度,进行二度创作;围绕节奏,进行二度创作以及围绕力度,进行二度创作。将这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加以具体的案例说明,实现学生对歌曲二度创作这一手段,给学生极大的创作刺激,扩大创造美好音乐的空间,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天地。  相似文献   

9.
董淑娟 《成才之路》2010,(29):75-75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10.
音乐美学中的视界融合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音乐美学在构建新的音乐美学体系的同时,对音乐表演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引导。而作为音乐艺术表演的钢琴演奏,要准确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就必须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钢琴作品的深刻理解,在最好地反映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一定的空间进行创造性地演奏。  相似文献   

11.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笔者用听音乐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让学生全方位感受音乐、体现音乐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笔者将其称为音乐欣赏立体化教学。一、听音乐编故事音乐作品有有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对于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往往是不太确定的 ,这也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它可以由欣赏者自由自在地根据自己感受去理解 ,他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 ,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编织有关音乐的故事。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给予肯定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二、听音乐写作文写作…  相似文献   

12.
阅读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是一种有难度的认知行为。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读者并不是在进行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完成认知、理解和体验文本意义的过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上的二次创作。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批判性阅读满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跟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作者写完文本就已完成,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作品的意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日益丰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使读者的心灵与文本世界碰撞、激活,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对文本世界的重新建构呢?在纯熟把握作品之余,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在熟知学生阅读情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良好的阅读教学。阅读中,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与文本进行碰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学生看懂几幅美术作品,而是为了培养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感觉能力、描述能力、言语表达能力、阐释与评论能力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一、文化情境的设置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对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既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也要从文化的角度去学习和体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首…  相似文献   

15.
曾艳 《湖南教育》2005,(18):40-40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应体现审美性、参与性、愉悦性,也就是说,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活动中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尝试、感受音乐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进行自由想像、自由表现与创作,萌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达到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认为,读在学欣赏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中提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空白手法的使用恰恰读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本结合学创作中空白手法的具体使用,论述了如何导读参与作品中形象的再创作,以丰富作品的内含,使作品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李梅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3):70-71,,80,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必须以对原创作品的情感体验、理解领悟及想象为基础,以表演的技能技巧及其运用为必要条件,并且使上述两者完善结合,才能使二度创作的审美再创造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体验是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听,又是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欣赏活动中,将听、唱、奏、演、跳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觉感知结合在一起,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依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应让学生边听边动,边唱边记,注重实感而不是付诸理性的分析,注重音乐实践中亲身参与、主动欣赏而不是干巴巴地静坐着被动欣赏,注重问题层层叠加式的欣赏而不是枯燥无味地一遍遍无问题欣赏,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从感性愉悦…  相似文献   

19.
略谈启发式教学的可能性和艺术性陈玮,徐光祥一启发,是在教学中而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估计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我们往往不是直接地向学生讲解,而是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理解问题和找到答案。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这是...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技论,经济合同、法律条、产品说明书,可侧重从字面上去准确地理解原,对艺作品则不然,它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其中包括内涵性理解能力,推断性理解能力、评价性理解能力和欣赏性理解能力,显然,阅读绝不是机械,被动的求解作原意的过程,而是通过评价和鉴赏,创造性地从根值的不同化土壤中获得真实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