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人的理论,功利主义思想,自由,平等,效率和自由放任的思想,是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遗产,西方经济学名的经济人假设,其立论基础存在着“利已”与“利他”,“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矛盾,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在当代还表现为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诸正义形式伦理的矛盾,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的矛盾,经济公正与政治公正的矛盾,正是在这些矛盾的展开中体现了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冲突和融合 1、思想基础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是个人本位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它既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重个体、个人中心、  相似文献   

3.
“公德”思想是梁启超“新民说”理论的重要部分,其核心是“利群”.梁启超借鉴西方新伦理的个人主义原则,以及建立在此原则基础上的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对公德内涵进行了改造,强调了自由意识、自治精神、国家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等.梁启超公德思想对于当下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是一种振聋发聩的人的自我觉醒。就其思想源泉来说,它固然来自西方,但是,严复在老庄思想中,发现了与之相沟通的部分。严复继承、发扬和改造了老庄的自由精神,有力地论证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早在亚当·斯密的《原富》被严复译成中文出版之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已提出了让民间自由雇工,自由经营各种新式工矿交通企业,并任其自由竞争,反对封建官僚实行干涉、垄断的经济自由思想。严复选译《原富》,使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自由思想较前阶段更为丰富。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自由思想,具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特点:(一)反对清政府官僚垄断;(二)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三)不彻底,即主张的历史暂时性和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矛盾;(四)在政治要求方面的软弱;(五)理论上的不系统。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观念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始终保持着重大影响。经历了2 0世纪前期和中期的发展 ,以及末期与社群主义、保守主义等思想的激烈论争 ,自由主义日愈显明它在 2 1世纪的发展趋向 :维护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人自由 ;倡导积极、平等的个人自由 ;多元主义倾向 ;关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对个人自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西方产生于十七世纪。它是当时处于上升状态的西方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特权,要求争取个性自由,维护个人利益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等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的基本立场。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和激化,各发达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人权学说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多种思想因素积累、蜕变与融会的结晶。这些思想包括 :斯多葛派和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义精神 ,罗马私法中形成的权利概念以及基督教的二元政治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发源于英国和法国思想之中的自由、平等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并通过具有哲学革命意义的理论阐释,开辟了理解平等思想的新视角。马克思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作为理论前提,批判了资产阶级平等原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探讨了普遍平等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最终平等理想。马克思根据实践的本质含义强调自由平等思想的现实基础,在问题意识上关注自由平等的内涵与形式,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本质及其潜在危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平等思想的逻辑起点及普遍意义,最终对合乎理性与现实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人生价值观二题李洪祥为什么我们既要反对个人主义,又要尊重个人利益?个人主义是一种极端重视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不受外来约束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该词由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最早使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近代自然法思想是在古希腊和欧洲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近代自然法思想把人的理性从神的意志中解放出来,孕育出了新的理论精髓——自由、平等、分权等。自由、平等、分权等思想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重要武器,同时也为资产阶级法治建设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代很多政治思想家用社会契约的理论来解释国家的起源,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这种理论对于西方国家政治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我们在研究这个理论时所注意不够的,社会契约论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自由竞争的法则相联系,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系列符合其利益要求的革命口号,诸如民主,自由,平等等等政治价值观,应该说都与社会契约论的基本假设有关,作为法学世界观的理论前提,社会契约论还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基本法律原则,另一方面,社会契约论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直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原则,因而成为其政治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个性自由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个人”作了重新理解,并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个性自由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洛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认为自由是人类存在的首要前提 ,并分别处于自然状态和政治社会两种形态之中。他指出拥有自由是人类生来俱有的天性 ,这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思想家对封建伦理的抨击和批判,对资产阶级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的倡导,唤醒了妇女解放的意识,推动着近代妇女解放的进程,为晚清妇女地位的改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道德思想的创树,首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基.对传统道德,孙中山采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以崭新内容.对西方道德文明,孙中山遵循“取法乎上“和“洋为中用“原则,对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作了合乎近代中国国情的全新阐释,初步形成了一个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近代道德体系.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道德思想也存在某些缺陷.但从孙中山变革道德这一总体精神来看,其道德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然法学说渊源于古希腊 ,中世纪时沦为神学统治的工具。西方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时期 ,自然法学说开始复兴 ,16 - 17世纪被赋予近代意义。在欧洲转向近代化的背景下 ,近代自然法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深刻影响了法国的社会进程。自然法学说适应时代的需要 ,与人类理性原则一起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思想家们开始关注经济关系和生产劳动,他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在物质生产领域商品交换形式的基础上论证普遍的自由、平等,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入手,论证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德国哲学家们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以抽象的伦理道德实践的方式论证人人自由、平等,把政治国家作为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从现实个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用物质生产关系说明交换关系和政治伦理关系,揭露了阶级利益的冲突,揭露了资本主义普遍自由、平等的虚假性.商品交换存在于受人类生存必然性制约的物质生产领域,属于必然王国,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人平等享用自由时间的自由王国才能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诸观念在思想文化世界中的确立 ,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也是西方近代以来启蒙话语所环绕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以来 ,要求突破传统桎梏对人的束缚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以个体自强而求国家富强的救亡意识 ,促使现代个人观在知识精英的思想世界中初步形成 ,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其一是基于人道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个性解放 ,肯定个人的价值 ,追求个人的人格自主和人格平等 ;其二是基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中国近代个人观转型的实质 ,是要求变传统的臣民为近代的国民 ,使个人从道德义务的主体变为现代社会的法权主体。从哲学层面上看 ,也就是要确立个体的主体地位 ,实现个体主体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后,西方伦理思想纷至沓来。中西伦理由于异质异文,相互冲突与激荡。在激烈交锋中,中国传统伦理一点一滴地发生了近代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西义利观的尖锐冲突,导致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转型;三纲五常与自由平等的冲突,促成中国近代个人权利意识的生成;忠君报国与"国家"意识的较量,促成中国近代国家伦理的生成;圣人君子与自由平民的对垒,造成中国近代平民化人格的形成。这些新伦理的萌芽,标志着汲取了西方伦理精华的中国近代伦理已在中西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