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培养具有创新欲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而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创造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在这当中,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则成为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关键。因而,分析与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转换,创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对有力地推动考试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特…  相似文献   

3.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同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创新教育其涵义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教育。它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问题,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这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贾鲁成 《山东教育》2004,(12):61-61
创新教育是为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儿童时期是培养开发人的创新素质的关键时期。它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幼儿创新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覃丽媛 《广西教育》2007,(9A):40-40
当前,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宗旨,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特长为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数学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学会观察、思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l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是国家实现科教兴国的基本途径,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实现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可以说,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为了促使人的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实践,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创新教育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现代化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提出并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显然.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是对素质教育的促进,对搞好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立士 《天中学刊》2001,16(5):115-116
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 ,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世纪国际竞争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人才靠教育来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 .它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 ,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 ,它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所谓…  相似文献   

10.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因此,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特点、规律及途径,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要研究"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1.
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育一个人心性人格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新型人才应具有创新的知识和技,而且要具有完善的人格、积极的社会价值目标和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这些素质的培养有赖于人教育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2.
论创新教育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整合发展的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既不同于创造教育,又有异于一般教育,无论与传统教育比较,还是与素质教育比较,都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特征,主要有超越性、创新性、终身性、系统性、差异性、先进性、选择性、导向性、整合性、国际性等10大特征,只有认真分析了创新教育的特征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创新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宏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创新教育。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急需创新人才一批又一批地涌现,也呼唤着科技人才的早熟。创新教育应从小学做起,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及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去…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闫同林 《文教资料》2006,(20):60-6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而美术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崔国强 《文教资料》2007,(36):130-13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而美术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军浩 《考试周刊》2012,(44):127-127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江泽民同志曾先后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使用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规律,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特点、规律及途径,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在实验中,要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研究自主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9.
林振 《新疆教育》2012,(16):90-91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创新教育”指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所具备的作用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他人的经验,探讨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及实验教学环节改进和创新、实验内容的改进和创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期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是由接受教育发展而来的、以继续教育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灵魂,注重于对学生的智力升发和能力培养,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尤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