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理学和伦理学对学前儿童羞愧感有过一些研究,但是幼儿教育学对它的研究比较少。幼儿教育学关注羞愧感的操作意义,它不是将研究停留在结论上,而是要尽力把研究结果应用到促进幼儿的品德的发展中去。羞愧感对幼儿既会带来害处,也可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其情形就如同孔子在中国那样被人们所熟知.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他所直接从事的精种病治疗及心理学领域,影响到现代西方人文科学、语言文学、宗教、艺术、哲学、伦理学等,并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弗洛伊德及其学说历来有很大争议,对其毁誉有天壤之别.恭维他的人把他比作哥白尼,认为他的学说具有“太阳中心说”这样的革命意义,而贬低他的人则把他视为江湖骗子,认为他的理论纯粹是无稽之谈.不过,人们对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毁誉,更多的是出于情感而不是理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顾学 《文教资料》2006,(11):116-117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巴甫洛夫经过实验证明了情感对大脑皮层有效工作的巨大作用:积极的情感增进它的工作;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压抑它的工作。即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讲,人有了愉快的情感,就会满怀激情地去渴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应成为欢乐愉快  相似文献   

4.
无意识理论与机械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较之机械反映论更接近真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多年来视之为绝对 真理的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类的头脑不是镜子,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一个有先在结构的、功能完备的活的有机组 织,它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事物。机械反映论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批判是苍白无力的,缺 乏从包括生物进化史、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和个体发育史在内的多角度观察人的广阔视野。而用反映论的认识论 或者说用唯物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去“改造”弗洛伊德的情感、欲望心理学,用浅层心理学去“改造”深层心理学,用 非动力心理学去“改造”动力心理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5.
心理分析批评又称心理批评、弗洛伊德主义或精神分析学。它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通过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研究而提出的一套分析人类心理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犹如一座冰山,意识领域好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一角;水面以下占绝大部分的是潜意识领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即弗洛伊德从探讨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出发,将人的内在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与此对应的是人格的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本能永恒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下意识地寻求发泄和满足;“自我”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坚持“性欲乃是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源泉”,认为“本能的升华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的特征;正是由于升华,高级的心智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或思想活动才成为可能。”人们对此很有异议。其实,弗洛伊德是在对“性”的最广泛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创建他的“动力心理学”的,他试图从他对人的个体心理理解的立场出发,来解释人类的全部历史、全部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结构,并以此建立一整套关于人类精神生活规律的学说和理论。深入探寻弗洛伊德性学说的底蕴,澄清他的“性力”、“原欲”概念的内涵,真正领悟其“升华”思想的真谛,才有可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对复杂纷繁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羞愧感是种特殊的情感,它对个体的品德和个性的发展都有特殊的意义。本人仅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指教。一、关于羞愧感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中,当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己的活动动机和行为与社会或群体的要求之间的关系会有不同水平的认识。由外界或自我对个人的否定性评价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消极的情感体验便是羞愧感,它体现了个体主观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季珍兰 《文教资料》2007,(1):160-161
情感,指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包括喜欢、热爱、憎恨、仇视等等。我们把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积极体验,如喜爱称之为积极情感。反之,如憎恨则称为消极情感。《教育学》、《心理学》及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对人的智能发展都会产生正面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正确把握教学双方的情感心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信心,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良。即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一种好恶的倾向。一般把“好的倾向”称为积极情感,把“恶的倾向”称为消极情感。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  相似文献   

10.
职业中学部分学生之所以后进 ,是因为他们都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学》认为 :“情绪和情感是指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实践证明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能够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 ,并且取得丰硕成果 ,它是一个人的精神能源。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是人们实践活动中的干扰者和破坏者 ,严重的能使人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实践活动。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使后进生存在的消极的情绪和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成为合格的职高生呢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内部先后生发出驱力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等理论模式。几种理论模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自我并挖掘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自我心理学将自我的适应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自我的功能。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自我、伊底及超我都是由不同群集的内在客体关系组成的。自体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自体上,把自体看做是包含自我、伊底和超我在内的统摄性动力结构,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的研究与探索,既深化了对人的自身本质的看法,也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考查了180名10—12岁儿童羞愧感理解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10—12岁儿童能够理解羞愧感,在理解程度上有年龄差异;(2)“公开化与私人化”与羞愧感的产生密切相关,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与羞愧感的产生无关,却与内疚感的产生密切相关;(3)10—12岁儿童认为产生羞愧感主要是由于不适的行为和害怕被公开。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体现在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同时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学说。20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诸如梦境、性灵、性本能等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从而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隽永的文艺审美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超 《现代语文》2007,(7):13-14
什么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反思,它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而土张把人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唰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再概念化”学派、  相似文献   

15.
法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认为,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情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的一种教育”。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活动起增力或减力作用,同时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认知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率。”2015年11月1日,在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木铎心声”首届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卢家楣提出,对青少年成长来说,健康情感是其发展之本。  相似文献   

17.
季珍兰 《文教资料》2005,(36):198-199
情感,指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包括喜欢、热爱、憎恨、仇视等等。我们把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积极体验,如喜爱称之为积极情感。反之,如憎恨则称为消极情感。《教育学》、《心理学》及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对人的智能发展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智能以其先天条件为基础,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却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先天智能平平的人,如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以“起、承、转、合”为关键词对布鲁纳以“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引领的教育与心理研究的“认知转向”和“文化转向”的历史与逻辑进行了解读,展现了他如何从一个纯粹的认知心理学家跨界到教育领域,并力图在教育研究中建立起教育学与心理学平等对话的桥梁,进而通过对“文化”概念的深入理解最终成为一位横跨心理学与教育学且能在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对教育本质进行探索的教育学家;同时,考察了20世纪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演进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教育学在借助心理学实现自身的科学化后,一步步逐渐摆脱对心理学的依附,恢复自己的学科主体地位,并尝试把“科学”与“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熔于一炉,从而开辟教育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家庭中,常常看到一些小孩子“不怕人”,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事事都“独断专行”,这是家长对孩子长期放任而形成的恶果。要想纠正这一现象,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惧怕感”是十分必要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在儿童健康人格和品行的塑...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原本只是一个心理学及哲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专著《心理学原理》中曾把人的意识(即思维)喻作“流动的河流”;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更是提出人的思维活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的学说,即人的意识不受社会时空的限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又极力强调无意识(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意识系统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贮存库,而本能和欲望则是人的精神和行动的基本动力,所以文艺要表现潜意识的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