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是大学英语教师,十几年的大学执教生涯使我们感到,我国的小学外语教学不是很成功。不然,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经过十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仍然不会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呢?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大学的第一堂英语课上,回答老师的问候语“Good morning.”时,都说的是:“Good morning,teacher.”这是一个语用问题,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学习了一种语言十年之后仍不会得体地使用它进行交际,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剧。  相似文献   

2.
冯萍 《教育文汇》2004,(11):37-37
“从来没有想到当了10多年学生的我,竟然也当起了‘老师’。在‘学生’(同学)的作文本上‘朱批’起来,太有意思了,这一年,我不仅批阅了十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精读’了十几篇文章.学到了十几位学生作文的长处……”这是一位学生以“互批”“互评”作文为话题写的作文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人们正在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新世纪的教育问题。一条重要的思路是:从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及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变化入手,研究并提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本大试图沿着另一条思路探讨“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教育”的问题,即从高技术发展可能引发未来“教育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入手,研究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对策。本文提出了五点思考。其一,“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将是什么形式或状态?应当如何建设”?其二,“未来的大学实验室将是什么形式或状态?应当如何建设”?其三,“未来的大学,‘班级集体授课’形式还存在吗”?其四,“未来的大学会不会变成集‘教学指导中心’、‘学习研讨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考试中心’等使命于一身的‘高等教育中心’”?其五,“能否借鉴‘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经营战略,在执行高教‘九五’计划,完善2010年远景规划的同时,着眼于更长远的目标,开展一点构建‘新教育形态’的探索性工作”?通过以上五点思考,旨在为优化配置未来的教育资源,为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迎头赶超”战略,提供某些可供参考或比较之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吕卫彬 《湖北教育》2004,(10):41-42
了解京山县教育局局长徐长庚的人都说他有三勤:勤学、勤研、勤俭.面对那十几个厚重的笔记本和印有“全国‘普九’先进工作”、“全省优秀党务工作”、“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的大红证书,才发现“三勤”局长果然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英语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而“说”是这种能力的主要体现。教师可通过“打牢‘说’的基础,走出‘说’的误区,创造‘说’的环境”等具体做法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出自谁的笔下?”沉寂了半天之后,古田站起来说:“威廉·莎士比亚。”“很好,被誉为‘欧洲的良心’的是谁?”“罗曼·罗兰。”“‘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很好,那么,‘民有、民治、民享’是谁说的?”“1863年,亚伯拉罕·林肯说的。”“完全正确,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位日本学生,可是作为欧洲国家的学生却答不出来,太遗憾了。”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道。“把日本人干掉!”突然有人发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有一则题为《有“大”无“小”》的“补白”: “世间事物名称,一般说,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也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例如:  相似文献   

8.
玉梓茗 《求学》2023,(24):26-27
<正>或许,你会觉得当幼儿园老师是一份很简单的工作,“不就是带带孩子,陪小孩子玩吗?”。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错了。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光是在学校,我就要学十几门不同类型的课程,修身又修心,难怪有人说“幼儿园老师可是‘全能人才’”。而在去幼儿园见习后,我的感受更是如此―当好幼师,绝对不简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课文中的新词,突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是哪个字啊?”“‘遥远’的‘遥’。”我回头审视了一下黑板上的字,觉得并没有错,就继续问:“错在哪里呀?”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遥’字的第二横应该长一些,可是您没写出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  相似文献   

10.
槐以生 《云南教育》2005,(29):28-29
在学校学习时,老师经常对学生说:“学习必须抓住‘三’个环节,即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认真复习”。生活中时常听长辈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似乎“三”字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经过分析归纳我们发现,“三”与学习基础英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掌握英语基本知识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陶荣 《教书育人》2004,(8):30-31
正确认识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较强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定场合里,如何恰当地使用英语这门语言达到一定交际目的的能力。无论是教与学都要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学英语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英语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外交往与交流,为了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与科学技术。这似乎是人人皆知, 然而在实践中却又被忽视的简单的道理。这些年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培养了不少会考不会用、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说的学习者。现在的局面是“证书满天飞,哑巴一大堆”。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依然较为普遍。一些高校片面追求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低下,成了“有嘴不会说,有耳不会听,有眼不会看,有手不会写”的应试机器,而无法胜任实际工作。这就无法适应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更无法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对我国外语人才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提到英语的“说”,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真是“难以启齿”。但是,考试拿高分没问题,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能力差,说不了,听不懂。要走出这个困境,我们可以尝试从“创设愉悦、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搭建说的平台,多给学生说的机会”“从‘信“勤’‘恒’3个字下功夫”。笔者从这4方面入手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14.
口语能正音     
已故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在台北大学作《何为正音》的报告时说:“我第一次看到‘针灸学’时,便会念它‘针灸学.”还说:“《论语》里头有个沂水,山东有个临‘临沂’,台北有个‘临沂街’,可是你要叫三轮车拉‘临沂街’,有的人就不懂,他只认得‘临沂街’.照韵书上的‘沂’字没有这一读的,一定是把‘沂’字误认为‘祈’字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由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又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被北洋军伐政府逮捕.在当时所谓的国务会议讨论这件事时,一位阁员恶恨恨地说:“只要看他的名字,就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什么名字不可取,他偏偏叫个李大钊.  相似文献   

15.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去做调查,他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有很多学生说不上来。再三动员启发,孩子们还是说不出。心理学家换了个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优点,果然就说出了不少条。为什么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呢?这位心理学家向同学们个别了解,得到的回答是:“平时听到家长和老师说的最多的是‘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你看看人家!’‘我小时候可是比你强多了’”等等,甚至还有些比这更难听的。在一片责怪和不满声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2页有一道判断题:“小华说:‘我表弟是1996年2月29日出生的。’”有关材料上的答案是:对。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揣摩到出题者的意图,即考察学生是否会判断某一年(1996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如果我们先把出题意图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也不会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7.
近来教师抱怨最多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启而不发。”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主动:在教学中我也有同惑。不经意间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拴在一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当有人说:‘它会跑掉的。’可老农却十分肯定地说:‘才不会呢!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被拴在这个木桩子上了。一开始,它撒野得要从那木桩子上挣开,可是,那时它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那个木桩斗了。’”故事虽短,却耐人寻味:大白马不再挣扎,不再逃脱,源于人们施加的奴役手段,更源于它自身用习惯打造的枷锁。由此,我想到了学生的“启而不发”。  相似文献   

18.
认真反复品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见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再仔细翻检古代诗文,则会发现其中似有一些明显疏漏。笔者不揣鄙陋,在此列举浅析,敬请方家指教。第一,行文表述失之严谨。且看原文:“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见第2段)“‘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见…  相似文献   

19.
朱敏 《大学时代》2006,(7):52-55
离开大学校园时,小孙的行囊里除了毕业证、学位证、外语四级、六级证外,还有自己4年里孜孜不倦考取的驾驶证、律师证、微软认证书、IBM认证书…… “不考证行吗?”指着这些花花绿绿的证书,小孙坦言相告,“高校毕业生这么多,找工作时靠什么证明你的实力?靠每人10分钟的面试,还是装帧得一份比一份精美的求职材料?”她说,“我的经验是:多一张证书就比别人多一根‘救命的稻草’,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呢。”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考证大军,甚至有人断言:大学进入了“证书时代”。高校里已经悄然兴起了一股“考证热”!今天,你考了没有-———[编按]  相似文献   

20.
“今天学习的‘膝跳反射实验’,对学生来说本来是个很抽象的内容,可是出乎意料,在自学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给大家演示。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几组学生演示完之后,很多学生又主动当起“解说员”,把我彻底地变成了一个‘看客’。整堂课气氛热烈而积极,在和谐的氛围中,我轻轻松松地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适时适度地做个‘甩手掌柜’,感常不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