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案例背景 高× ×,男,15岁,七年级学生,温州乐清人,现住温州市区.家庭情况较为特殊,母亲怀他时已犯罪,孩子出生后入狱,至今未出狱.从小到大,他一直跟随外婆生活.去年,外婆年迈去世,他无人照管.有关政府部门打听到孩子父亲的下落,通过亲子鉴定,确定了孩子的亲生父亲,但父亲有自己的家室,工作要求在世界各地奔波, 非常繁忙,就把孩子交托给奶奶照料.奶奶年老,身体不太好,腿脚不方便.  相似文献   

2.
乖和暖是我的天性 马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幸福家庭,母亲曾是公务员,父亲曾在地方企业任职,长他9岁的哥哥也是演员.正直温良的父母对他的影响很深.从小到大,马可一直是个乖乖仔,乖到连他自己都有些汗颜:“我连架都没打过!做过的最出格的事也就是高中时和朋友一起聚会K歌,夜不归宿,那还是提前跟父母打了招呼的,因为怕父母担心.”小时候马可喜欢做扶老奶奶过马路或让座之类的好事,青春期的字典里从未出现过“叛逆”二字.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情况 来访者名丹(化名),女,某中学初i学生,15岁。南班主任转介过来,转介的原因是晚上经常失眠,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早上要靠喝咖啡才能清醒地听课。 1.家庭背景 父亲结过_二次婚,第一任妻子因不能生育孩子而离婚。其母是其父的第二任妻子,生下她后不久离婚,后来只见过生母一面。在二年级时,其母想把她接到身边,但被拒绝,到现在听说生母已经去世,无从求证。小学时与父亲、后母一起生活,但是因与后母关系恶劣,现在与奶奶一起生活。回到家里会关上房门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和奶奶交谈,因为时常觉得奶奶很哕嗦,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缺乏良好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我家很穷。母亲在我3岁那年,跟奶奶闹矛盾,离家打工,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从小我就跟着父亲生活,他会打一手快板。他这一辈子,也就靠这  相似文献   

5.
教肓问答4则     
孩子生气就打自己的脑袋问:我宝宝4岁,生气或不顺心时爱打自己的脑袋。每次看到我都会阻止,告诉他打了脑袋就不聪明了,不能打,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或者抓住他的手。但好像都不管用,每次他脾气上来了就这样惩罚自己,看得我既心疼又着急,请问该如何教育?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我家很穷。母亲在我3岁那年跟奶奶闹矛盾,离家打工,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从小我就跟着父亲生活,他会打一手快板。他这一辈子,也就靠这竹板找到一些活着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出手的懦夫,他不是英雄。那时候,我经常跟哥哥打架。每当我们兄弟俩发生冲突的时候,父亲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他常常跟我和哥哥说到一句话:"打还是不打?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你必须学会选择。"我觉得父亲简直不可理喻。他是我们的父亲,他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说些老掉牙的陈词滥调。  相似文献   

8.
小时候,我家很穷,母亲在我3岁那年,跟奶奶闹矛盾,离家打工,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从小我就跟父亲生活,他会打一手快板,他这一辈子,也就靠这竹板,去寻找一些活着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我家很穷。母亲在我3岁那年,跟奶奶闹矛盾,离家打工,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从小我就跟着父亲生活,他会打一手快板。他这一辈子,也就靠这竹板,找到一些活着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出手的懦夫。他不是英雄。那时候,我经常跟哥哥打架。每当我们兄弟俩发生冲突的时候,父亲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他常常跟我和哥哥提起一句话:"打还是不打?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你们必须学会选择。"我觉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我家很穷。母亲在我三岁那年跟奶奶闹矛盾,离家打工十几年没有回过家。我从小就跟着父亲生活,他会打一手快板。他这一辈子,也就靠这快板,找到一些活着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周华诚 《良师》2010,(11):54-55
小时候,我家很穷。母亲在我5岁那年,跟奶奶闹矛盾,离家打工,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从小我就跟着父亲生活,他会打一手快板。他这一辈子,也就靠这竹板,找到一些活着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父亲与花     
父亲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虽为人善良,但脾气却不是太好.有时一急起来,那样子我见了都很害怕.可是他威严的外表下却有一颗爱花之心. 父亲很爱花,这可能是源于我的奶奶.父亲跟我说过,在他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在院子里种满了花.奶奶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大部分的花她都叫不上来名字.但这也阻止不了奶奶爱花的心.父亲年少时脾气不太好,奶奶便让父亲养花.父亲接过花种,学着奶奶种花的样子,把种子埋进土里,每天细心浇水,一点点看着它发芽,长叶,开花.父亲从此便被花吸引,脾气也比之前好了许多.如今,奶奶已经不在,每当父亲在花前久久伫立时,我猜他一定是又想起了奶奶.  相似文献   

14.
十七岁,花一样的少年。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他,已经发育成熟了。可是长大的少年,却让父母越来越操心。逃学、恋爱、打架、沉迷网络游戏……父母越是禁止,他就越有兴趣去做,并且做得变本加厉。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相似文献   

15.
<正>周一,小东从家里偷了200块钱,他奶奶到校打了他几个耳光后,他承认自己用了100块,还有100块藏在了角落里。没过两天,小东又从家里拿了5块钱,老师将此事反映给他父亲,父亲不但没有追究此事,还给孩子买了可乐喝。到了周四,班上同学反映小东在玩变形金刚,老师过去了解情况,他特别不  相似文献   

16.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 d l e r,1870~1937) 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1870年2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体弱多病,患有佝偻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后又患上了肺炎.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他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并由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上五年级的男孩,父亲大部分时间在外跑销售,家里只有母亲和奶奶,二人对小孩言听计从,偶尔也发发脾气,训斥几句,但往往被孩子强词夺理地顶撞回去。他只怕父亲,对于很少在家的父亲觉得挺陌生。“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父亲不在家的日子,他便毫无顾忌地玩到天黑才回家。考试不及格,他随口撒个谎搪塞过去。家里人后来有了紧迫感,怕小孩子小学都难毕业,于是请我去做家教。  相似文献   

18.
向左走,向右走,平行还是交错?十七岁,花一样的少年。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己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他,已经发育成熟了。可是长大的少年,却让父母越来越操心。逃学、恋爱、打架、沉迷网络游戏……父母越是禁止,他就越有兴趣去做,并且做得变本加厉。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请美国职业篮球协会最佳新秀杰森·吉德谈谈自己的成功历程.吉德介绍,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他去打保龄球.那时候,他打得不好,却总是找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打不好,而不是去找真正的原因.父亲对吉德说:"别再找借口了,这不是理由.你保龄球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练习."吉德说,父亲说得对,因为借口不能帮助他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从那以后,他发现自己的缺点,便努力改正,绝对不找借口搪塞.  相似文献   

20.
时间毫不留情地把父亲的头发染白了,而父亲只有五十多岁。满头白发就是父亲历尽沧桑的见证,还有数不清的、一道道的皱纹。父亲出生在一个很穷的多子女的家庭。爷爷和奶奶不会计划生活,使这个多子女的家显得更潦倒。奶奶是爷爷的第二个老婆。爷爷的第一个老婆是因病而去世,留下几个女儿。爸爸是奶奶惟一的儿子。人穷志不穷,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发奋地读书。在当时的情况,读书是父亲惟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