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帆 《编辑之友》1997,(5):50-51
1991年我写了本书《庄子的人生哲学》,相继便有大陆和台湾两个版本问世。关于这本书的反应从发行数字上可见端倪,在武汉一个下午就批销了两万册。其意义也许是多屡面的,但有一点明确,它肯定了我在文本上的努力:直接和庄子对话,或者说我只用庄子的眼光,用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解读庄子,亦解读人生,并呈现一种人生哲学,且用散文,甚至诗的语言去写。  相似文献   

2.
我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教育,关于写特写只能讲讲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体会,和大家交换一下创作经验.你们可以从我的报告中辨别有那些是鲜花,有那些是毒草.我认为一个作者在写特写时,应该向读者传达事件的详情,使对方闻出他所写的东西的实质,看出他所写的东西的风格和色彩.换句话说,通过特写,作者可以表明他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当然特写是应该反映事实的,是应该有事实根据的,但是,事实本身还不能成为特写,事实本身只能作为进行  相似文献   

3.
七八年前或五六年前,曾有同志问我:你不出本书吗?我笑,使劲摇头,不出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又过了几年,又有同志怂恿:你也出本书吧。我笑,轻轻摇头,不出的态度松动了许多。前不久,当有同志再次向我提出这个建议时,我笑,没摇头也没点头,但心里在说:也未尝不可以出一本哩。出书为啥?给别人去看。这是我过去的想法。因为是这样想的,又觉得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不一定有人愿看,甚至会惹人笑话,所以  相似文献   

4.
6月25日晨,得知陈明同志因脑溢血猝然病逝。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对我简直是一声轰鸣,脑子好像散了,久久不知所措。不久前,他还来我处,专门谈记协办报的事,热情奔放,信心十足。我知道他有高血压,过去工作中他有不舒服,我就要他马上休息。这次见面,我问他身体怎样,他说:“不要紧,病来了休息两天就过去了。”看他脸上的气色和结实的身板,我以为他的病减轻了,满想他还能为记协再出大力,可他突然一去不返了,悲夫! 听他的孩子讲,他离休后,整理了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要出一本书。他的遗体火化后,孩子送来了他的书稿,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看见那熟悉的字迹,好像他又和我交谈起来。回想起来,我们是在延安认识的,在一起工作是从60年代开始的。我们一起在《陕西日报》社上夜班,朝夕相处,了解得更深了。他的最大特点是办事小心谨慎,正因为如此,有人说他保守。而实际上他是办事前考虑多,有时考虑得细  相似文献   

5.
初次认识仇成梁,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那天下午,操课的号声刚刚响过,报道组走进来一个样子憨厚的小伙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叠稿纸,开门见山地说:“我叫仇成梁,写了些小稿,麻烦您给改一下好吗?”他那腼腆而认真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91年12月,仇成梁从苏北的一个偏僻小村来到驻沂蒙山区某团当了兵。一向对写作情有独钟的他,便尝试着把身边的一些感人的事迹写成文字,然后急不可待地往外投稿,渴望着自己写的东西早一点变成铅字。但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发出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是投的报刊太少的缘故吧?于是,他便每写一…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文章自己的好”,这也许是凡动笔总要花一番心思的缘故吧!过去,我也是这样,总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写的东西有所改动,哪怕是个别字句也不忍割爱。可近些年来,当我和报纸、电台打上交道后,渐渐地改掉原来的想法,反倒养成了“多写多修改”的习惯。记得前年《镇江日报》登了一篇抨击“意识流会议”的议论,我有感而  相似文献   

7.
我在卫辉市人民银行任副行长,每天看报纸时,总感到自己身边也有许多事需要写出来,尽管工作繁忙,还是挤时间写点东西,慢慢就成了一名新闻爱好者,每年在报纸、电台发表六七十篇通讯报道、小评论等。我订有四份报纸,每天收到后都要浏览一遍。一看当前报纸宣传的重点是什么;二看哪些文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三看哪篇文章标的题目有艺术性:四看报上都有哪些栏  相似文献   

8.
笔者的几位文友,有写小说、诗歌、散文的,有写通讯、大特写、大纪实的,有写汇报材料、领导讲话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爱看杂文。在一起闲谈时,他们很少谈这个话题。但最近有些变化,其中一人对我说,这些天《中国青年报》上的老猫连写了不少杂文说得很过瘾;另一个说,《人民日报》上的金采藢的杂文写得不错,《羊城晚报》的微音、农民日报的官伟勋,都写得多得很……他们忽然注意起杂文,很明显是专栏杂文家引起的效应。我由此想到,报刊为个人特设杂文专栏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它能集中发表某个好杂文家的杂文,使他的个人风格迅速凸现出来。东报发一篇,西报发一块,会淹没所有杂文家的风格。没了个人风格,报纸也很难树立自己的风格。其次是能够形成职业杂文家,推出大手笔。你给了某个杂文家一个专栏,他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业余时间随随便便小打小闹,想写了写一篇,不想写就拉倒。写出好文章也行,写出坏的也可以;有进步更好,无进步也无所谓。因为没有压力!有了个人专栏,编辑要催他,稿子太差要返工;读者要挑剔,自己要面子。于是他就会加紧学习,狠练功夫。杂文作  相似文献   

9.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  相似文献   

10.
刻意求新     
有一次,我外出采访,遇上一位同行,他和我谈采访体会时说:“写新闻报道,要注意抓萌芽状态的东西,刚刚露头的东西。”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说是“三月茵陈四月蒿,到了五月当柴烧”,用来说明萌芽的东西,幼小的东西的价值。新闻就是要抓新,抓萌芽状态的东西。近来,我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不少稿件主题雷同,缺乏新意。其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特别是各条战线都在进行改革的今天,我们写新闻报道,就更要抓住那些改革中的新事物,反映社会最新事态,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1.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无论从年龄、学识还是种种其它原因,由我写这篇东西都是极不合适的。不仅仅因为李仁臣同志是我们的老总(我们大家都习惯称他老李而不叫官衔李总,这应该算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优良传统吧),也不仅仅因为老李是我复旦的学长(比我高了许多届),更因为他的文字功底与人生经历都比  相似文献   

12.
知识与趣味     
文章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古人就有这种主张。司马迁曾说:庄子“学无所不窥”,他写的文章善于“指事类情”。前者指学问广博、说的是知识;后者讲描叙生动,谈的就是有趣味。关于这个问题,鲁迅不仅有很多精辟论述,而且还身体力行。他写的许多文章,就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13.
落笔不俗     
我和朋友谈论写西湖的散文时,都感到很难写,看也看了,想也想了,就是没有写出散文来,原因是找不到一个新角度,跳不出俗套子。只是一股地写西湖如何美丽,再加一点感想,写出来也不过是平淡无味的东西,则不如不写。历代文人写西湖的故事、散文和诗词,实在很多,但是,看了明末张岱写的散文《西湖七月半》,却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他选择了自己深有感受的角  相似文献   

14.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一年又过去了,仿佛刚刚写过欢迎六届新学员的稿子,现在又要写送别即将结业的六届学员的稿子了。在人生的旅途上,一年的确是很短暂的。但是,我相信,只要认真学习的学员,一定会对过去的一年不感到失望。翻阅一下剪报本,采访笔记本,以及读书心得笔记等等,是会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果的。有许多学员经过努力,终于使自己多年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手搞变成了报纸上印出的文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也有更多的学员,是从对新闻工作一无所知的状况,逐步达到了掌握写一篇新闻基本要领的水平,为自己进入这…  相似文献   

15.
因为自己还没有一本作品结集,所以总觉得没有资格为别人的文集写序。至于为一位尚未谋面的作者写序,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今天我竞然破了例,而且决定写完以后,一定要赶在今晚作者出国之前把它送上门去,并希望能有机会促膝倾谈一番,是因为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在新闻写作中所追求的,竟和我那么一致。庄子说过:“空谷闻跫音则喜。”对我来说,则不仅是喜,更重要的是思。 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  相似文献   

16.
有朋友问我,博客是个啥东西,我说,博客不是东西。后来想想,说这话有点像说对口相声。 我就问自己:你也写了三年博客了,博客到底是个啥东西。我想了想,然后很认真的回答自己的提问:博客是个好东西。  相似文献   

17.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位做了一辈子文学编辑的人写专论。拿到启治送我的《文学编辑四十年》,已经两年多了。这是一本与他编辑生涯有关的文字专集。有的文章在结集之前我就在报刊上读了,成书后也曾翻阅过其中的一些篇章,颇受教益,但印象比较零碎,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看法。新近,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从头到尾细读一遍,遇有会心处,随手还写了札记。作了旁批与侧注,更觉得获益匪浅。一是学到了许多东西,知道了许多事情;二是“以文会友”,通过读启治的文,更深入地了解了启治四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他的心路历程,他的为人和品格。于是欣然命笔,以成此文。  相似文献   

18.
这次我是第二次为《新闻记者》写稿,我拖了很久,因为从伊拉克回来之后我到了北京,每天都在为了“非典”新闻和专题片忙着,所以这篇稿子拖了又拖。我想,对于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的报道内容以及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经历的东西,很多人已经从别的媒体中看到了很多。我想,既然是为一本专业的杂志写东西,不如写一些我觉得和记者有点关系的东西。这次去巴格达,首先我没有想到的是会引发关于是不是应该去巴格达的问题。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到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一个传媒机构的职责。有的人说,一个传媒机构不应该为了自己能够有独家新闻而不顾…  相似文献   

19.
李燕悌 《兰台世界》2011,(12):41-42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学问渊博,涉猎范围极广,他的哲学思想独到精妙,关于他“无为”主张的理解也有很多种。下面我将结合庄子的哲学观点谈谈自己对“无为”思想的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20.
我是基层通讯员,过去写过很多稿子,但上稿率很低,原因是什么呢?读了《新闻通讯》后,结合自己过去写的稿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在于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例如:我刚退伍时,觉碍乡里的春节活动较有特色,当天就写了一篇题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