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8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这篇800余字的游记散文,题目是《红海上的一幕》(孙福熙),并没有侧重写红海,而是侧重描绘了日落月升时分天空多彩多姿的壮丽景象。 用“披上红袍”“云霞布阵”形容夕阳隐入紫云之前;用“云霞转移,歌舞紧急”和“彩云惊惧”形容夕阳隐入紫云之后;用“金线万条”形容夕阳的复现。分这样三个层次绘出了落日的画面。 通过自我的感受把落日与月升自然地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仅有700字的散文,是郭沫若在1946年4月25日即将离开重庆之时写的,表达了对于重庆的留恋,很有咏怀的特色。 第一段文字,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对于重庆既诅咒又留恋的矛盾心情,是作者的,也是好些人的。 第二、第三、第四段文字,借景抒怀,将自己的爱憎很鲜明地写了出来。就这三段表述感情的手法来看,均采用了先  相似文献   
3.
《清贫》这篇千字散文,是方志敏于1935年5月26日写于囚室中的回忆,读后让人回味不已。 散文一开头叙述自己一直过着朴素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因此,在他被俘的那天却发生了一桩趣事,“国方兵士”想从他身上搜出金首饰银元,结果搜身两遍一无所得。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是舍己为公、毫无私人积蓄的共产党的领导要人。另一方是贪婪的要发意外之财的“国方兵士”。从搜身与被搜之间,双方的动作与对话,都展示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新闻工作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因此要读很多的书。但是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是大有学问的。本刊开辟“求知书屋”这个专栏,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探讨读书学问的园地。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以正确的方法读书。为此,我们要不断向大家介绍新书出版的信息,介绍一些好书的内容和名家读书的方法。这个专栏同时也是大家交流读书经验、体会的园地,谁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体会,希望不断地写给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办好这个刊物。本专栏先谢谢大家的支持了。  相似文献   
5.
常常读到这样的散文:在千余字的篇幅内,写到的时间距离很长,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间的事情,空间跨度也很大,写此地到彼地相距千万里之遥。可是尽管这样,读起来并不觉得松散杂乱,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此处彼处,前前后后,都环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好比几枝树枝虽然伸延在上下左右,却都长在树的主干之上,一切都那样自然而  相似文献   
6.
读散文随感之一就一般的散文来说,篇幅比较短小,在几百字或一两千字之内,把话讲清楚,把事列叙完毕,把情抒发出来,这的确不那么容易,因为,要讲的话必须精练,要叙的事必须清晰,要抒的情必须’酣畅。讲的话,叙的事,抒的情,又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或  相似文献   
7.
现在文学创作的可喜现象之一,是写散文的人很多,作家们写散文,许多业余的青年作者,也运用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现在还有一个散文创作的好条件,那就是很多报纸的文艺副刊和文学期刊,为广大作者提供了发表散文的园地。作为散文的写作者,就要认真想一想这个“许多”了。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同类性的题材,许多作者在写,那就要在这个“许多”面前,想出你怎么写法的路子来。  相似文献   
8.
这篇散文只有270多个字,雨果写于1847年9月18日,但是文中所揭示的现象绝不限于这一年之内,应该看作是那样一个时期。 雨果对于所目睹的现实,只描写了两件趣事,一件是有钱的富翁们为寻欢取乐,向盛满水的木桶里投一个法郎,让穷孩子把头泡进水里用牙齿叼出来,富翁们以此开心。另一件是在猪尾巴上涂油,看谁握住猪尾巴时间最久,以此赌钱,也以此消磨时光。 在许多人看来,这只是两件极其平常的小事,看惯了也不去想它;然而在雨果的眼睛里,把这小事却看得很不寻常。  相似文献   
9.
(一) 花草萌动出新芽,枯树发出新枝,艺苑又绽新蕾,古城展现新容,旧题目作出新文章。……这个新字。代表着新生命,新发展,新方向,新意境。散文的着眼点,也应该是这个新字。我们的时代是崭新的时代,生活是崭新的生活,感情是崭新的感情。任你足迹所到,无论是天涯海角,僻乡小镇,在哪里都能感受到祖国前进的脚步之声,那一派新气象使人观之在目,动之于心。  相似文献   
10.
落笔不俗     
我和朋友谈论写西湖的散文时,都感到很难写,看也看了,想也想了,就是没有写出散文来,原因是找不到一个新角度,跳不出俗套子。只是一股地写西湖如何美丽,再加一点感想,写出来也不过是平淡无味的东西,则不如不写。历代文人写西湖的故事、散文和诗词,实在很多,但是,看了明末张岱写的散文《西湖七月半》,却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他选择了自己深有感受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