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16,(6):36-42
本文基于CEPS调查数据,分析比较了14996名儿童中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在课外时间分配上的差异。研究主要结论为:(1)留守儿童在课外用于学业学习的时间明显少于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2)流动儿童在课外用于学业学习的时间与一般儿童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跟随父母双方流动的儿童在游戏娱乐上的时间明显比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多;(3)无父母陪伴独自留守的儿童尤为值得关注,除了课业学习的时间显著少于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他们课外做家务和睡觉的时间都是所有儿童中最多的。基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课外时间分配现状,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关注留守儿童中的困难群体;规范游戏娱乐场所运营,通过社区教育充实流动儿童课外时间;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与学校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均是农民工子女,然而在国家政策、受教育质量、心理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等方面二者存在着显著差异.种种情况表明,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相比,是更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提供依据和政策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方法,使用测量法和问卷法测查3—9年级5174名在校学生的身高、体重及食物摄取状况。结果:(1)流动儿童发育状况相对较好,留守儿童发育迟缓率较高。(2)男生的超重率高于女生,流动儿童的消瘦率和超重率均较高。(3)在经济状况相当时,不同类型儿童的食物摄取状况总分仍然存在差异。(4)调查中的6种食物每周摄入4—7次的儿童发育迟缓率最低,每周摄入1—3次的儿童超重率相对较低。结论:留守儿童的发育不良问题较严重,流动儿童的营养过剩问题开始显现。营养摄入与儿童的发育关系密切,有必要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膳食结构,促进其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上看,考察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探讨环境资源对其发展的影响作用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都弱于城市儿童;除经济资本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其他环境资源也弱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留守,流动对改善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家庭内社会资本和教育资源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习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存在着诸多困难,具体体现为冷淡的学习态度、低效的学习技术、不良的学习环境和堪忧的心身健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断层的知识基础、简陋的学习场所、单调的课余生活、繁重的家务负担、处于劣势的同伴比较和缺乏针对性的学校教育,让流动儿童的胜任、关系和自主等基本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要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需要学校及时填补流动儿童的知识断层,增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流动儿童学习策略的训练;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学习光荣的共识;家长要杜绝攀比习惯,不仅关心流动儿童的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心情;流动儿童自身也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以及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他们逐渐走向边缘化。其中,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边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有效化解流动儿童的边缘化,必然要优化家庭环境,以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流动儿童去边缘化与家庭环境优化的路径在于:培育亲子关系,丰富孩子的发展资源;及时转变角色,促使孩子心灵的回归;努力实施养成教育,完善孩子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279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的吸烟行为、与吸烟相关的问题行为、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吸烟及其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的调查发现:流动和留守儿童在不同年级中表现出不同的吸烟行为;与吸烟有关的问题行为、同伴吸烟情况、同伴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吸烟次数和数量,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能部分预测吸烟行为;最后提出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流动和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探讨两类儿童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使用问卷法测查了3416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发现(1)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比率分别为12.99%、6.83%和6.82%。(2)初中女生的网络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女生,男女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得分均显著大于对应性别的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3)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组与非网络成瘾倾向组相比,均存在较差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4)留守和流动儿童中网络成瘾倾向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组更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的经济动力仍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出大规模的务工人口流动,并直接产生了一大批流动儿童.从我国留守成长教育的现状出发,深刻分析造成当前困境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成为流动儿童成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保定市186名4-7岁学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对其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常模相比,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符合常模正态分布;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总分高于女孩;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随年龄增长、家庭定居市区时间的增长及母亲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呈增长趋势。学前流动儿童家庭、社区、幼儿园应通力合作,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和改进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一直被各级地方政府高度关注,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具有很大管理难度的课题。文章以北京市为例,就地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对流动儿童学校认识不足,教育服务缺位;降低办学标准,多渠道提供就学资源;筹措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成本分担;教育规划困难,教学教学管理难度大;现有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流动儿童就学需求,教育均衡发展受到制约;教育公平问题凸现,政府决策两难等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生活方式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他们都是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本文通过对城乡四所学校留守和流动儿童的访谈,了解他们生活方式的情况.力图为改变他们的现实状况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迁中,部分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情况较差,孤独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主要表现为更倾向于独处,远离人群,易紧张、焦虑,缺乏自信。流动儿童的孤独感主要受社交自我知觉、同伴关系及家庭环境影响。针对此,提出如下两点建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流动儿童多与同伴交往;引起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适应情况的关注,给予流动儿童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
流动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多个利益关系"交叉点"和多个矛盾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还有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共同努力,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态度,还要在制度建设、办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以保证流动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满足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制度不完善、家庭条件有限等原因,目前我国的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时还面临机会不平等、学习条件差、家庭教育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对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流动儿童教育,以弥补家庭方面不足,提升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已入园的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学前儿童家庭在家庭教育意识、内容、方式、亲子互动和环境条件上存在多方面问题。在探讨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以下整改意见:家长需提高自身素质;幼儿园和社区应提供家教帮助和指导;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和采取措施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生活环境,共同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其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关乎这一特殊群体人力资本的形成。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于2010年5月在绍兴地区开展的流动儿童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检验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的教育质量差异是否存在。本文研究分析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学习成绩与两者个体及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小学阶段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显著要优于户籍儿童,但到了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成绩则会落后于户籍儿童;第二,无论在哪个阶段,同伴关系对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男生的成绩显著低于女生的成绩;第四,小学阶段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初中阶段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影响流动儿童在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支持的欠缺,也有学校和教师给予流动儿童关怀的不足及与其沟通渠道的不畅,更有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业基础、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因此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上下协调、共同努力、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