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乾元重宝钱     
正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铸造的乾元重宝钱,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加"重宝"为钱文的铜铸币。该钱是由唐朝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品种有乾元重宝当十钱和乾元重宝背重轮大钱以及后期减重为小平钱三种。因官价规定,面值大于开元通宝,并且有很高的兑换率,又因是乾元年间铸行,所以民间俗称"乾元钱"。乾元重宝钱的版别很多,除钱文书写变化外,主要分狭缘、阔缘,并有光背及背星纹、月纹、祥云、瑞雀、同心结等,有些则因存世稀少,成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稀品种。  相似文献   

2.
海泉 《收藏界》2010,(10):81-82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铸同治钱有两种:一为“通宝”(仅小平),一为“重宝”(见有当四,当五,当十)。在旧泉谱中素有“同治通宝无大钱”之说,这是除了小平大样(直径28毫米,直径30毫米)和小平特大样(直径32毫米)之外而言。  相似文献   

3.
赵承 《收藏》2012,(5):116-119
笔者藏有一枚辽宁开原地区出土的铜质小平"乾元重宝·东国"钱(图1),直径24.5毫米,厚1.9毫米。此钱分为铁、铜两种材质,铁钱存世相对多一些,铜钱极少,目前存世只有10枚左右,相当珍稀。此类钱币出土地点一般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此钱昔被东亚钱币界认定为高丽王朝穆宗时代所铸,但这个认定疑点颇多。笔者认为"乾元重宝·东国"钱并不是高丽王朝铸币,应该是渤海国铸币。下面从几方面阐述理由:  相似文献   

4.
数月前,我有幸淘到了一枚华夏最早的重宝钱—乾元大钱。此钱钱径2.6厘米,重约8克,钱文为隶书,直读,"乾"字的"乞"字成钓鱼钩状,书法精妙,背上为星,背下为俯月。据查,此钱是唐朝由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有"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两种。唐肃宗为什么要铸此钱?话说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将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长安,唐肃宗李亨回京  相似文献   

5.
本人收藏的一枚"乾元重宝"当十钱属于开门见山之物。见图及拓片(背幕和钱文正面一样精致),此币直径3.05厘米,穿孔0.7厘米,厚0.2厘米,重达10克。华光普先生在其《中国古钱图录》中提示:"初铸品轮廓精整,字文精美,标准乾元当十钱重约8克。"并且在图中将重7.5克和8.7克的钱币均加以标注,可见重达10克多的版别实属少见。诸谱所载的"乾元重宝"当十钱母钱的尺寸(按图测  相似文献   

6.
延晶平  杨新秦 《收藏》2008,(12):129-129
2007年10月,陕西凤翔县出土了一批窖藏古钱币,其中发现了一枚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始铸的当十“乾元重宝”年号钱,经研究分析和实际测量,并请泉界专家过目,多以为这是一枚甚为少见的白铜母钱(见图)。  相似文献   

7.
黎凤歧 《收藏界》2010,(12):79-80
朝鲜半岛在古代有东国之称,由于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朝鲜的古钱币也是外圆内方的汉文钱。早在高丽成宗十五年(公元995年),即我国北宋太宗至道年间,朝鲜就仿照唐"乾元重宝"钱铸造了"乾元重宝"背加"东国"二字的铁钱,两年后,高丽穆宗又铸"乾元重宝"背"东国"铜钱,到了高丽肃宗年间(公元1095-1104年)又陆续铸造了海东、东国、三韩诸钱,但这些钱币传世均较少,其中又以小平钱为主,"东国通宝"偶见折二钱,未见有更大的铸钱。  相似文献   

8.
戎畋松 《收藏》2006,(3):97-97
乾元重宝(银),直径3.58厘米,重量14.8克,唐肃宗乾元年间铸。“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避难,肃宗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开始调集天下兵马平定叛乱,两京光复后,郭子仪等九路节度使率军60万之众进讨固守在邺郡在安庆绪。  相似文献   

9.
杨爱存 《收藏》2008,(9):109-109
笔者于2007年夏季在辽宁某地农村购得一枚“康熙重宝”背双龙纹“宝泉”大花钱,其直径60毫米,穿径8.6毫米,边厚3.4毫米,重66.9克(见图)。该钱铜质精良,色泽金黄,包浆熟旧。面文“康熙重宝”四字为宋体楷书,凝重端庄,“熙”字写法与常见行用钱有别,左边不带竖画,同俗称“罗汉钱”中的熙字写法一致。传说罗汉钱是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寿辰而铸,当时被称作“万寿钱”,故此双龙纹大花钱亦有祝寿钱之说。  相似文献   

10.
周金科 《收藏界》2012,(12):82-83
"乾元"二字在中国古代圣人所集成的《易经》这本解开宇宙人生密码宝典的书籍中被精辟归结为"开创"之意。其代表性八卦符号列"乾"(即天)为首,"释天象创生人与万物使之循环复始而息息不生",语意简练却包含着大自然芸芸众生对上苍的崇拜等朴素哲理。"乾元重宝"钱是我国唐代中期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所铸行以铜材为主的货币,制内方外  相似文献   

11.
赵承 《收藏》2012,(3):116-119
笔者藏有一枚辽宁开原地区出土的铜质小平"乾元重宝·东国"钱(图1),直径24.5毫米,厚1.9毫米。此钱分为铁、铜两种材质,铁钱存世相对多一些,铜钱极少,目前存世只有10枚左右,相当珍稀。此类钱币出土地点一般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此钱昔被东亚钱币界认定为高丽王朝穆宗时代所铸,但这个认定疑点颇多。笔者认为"乾元重宝·...  相似文献   

12.
刘连茂 《收藏界》2011,(5):93-93
1.崇宁重宝:“崇宁重宝”铸于宋崇宁年问(1102—1106年),重宝只有当十大钱,钱文对续,隶体书法严谨规整,浑厚有力,相传出自蔡京之手,版别特别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货币历史源远流长,方孔钱式的影响波及海内外,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琉球、朝鲜、越南铸币时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这个形制。朝鲜,高丽王朝王氏自穆宗王诵二年(998年)始铸币,有乾元重宝、海东元宝、东国通宝、三韩通宝诸币。海东意即国在黄海之东,为肃宗王(?)七年(1102年)铸,其中“海东通宝铸量较丰,时能见  相似文献   

14.
许杰 《收藏界》2010,(3):83-83
“泰和重宝”为金章宋完颜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铸之当十大钱。此种钱铜质优良,体态浑厚,制作精美。钱文“秦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直读,由金代书法大家党怀英亲笔所书,字体精纯典雅,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5.
江思渤 《收藏》2008,(7):114-114
2002年8月,有位上海泉友因父亲有重病需手术,急需用钱,有几枚好钱想转让给我。泉友来昆山后,拿出6枚珍钱,成丰宝泉、宝源当千母钱1对、成丰珍宅、缶宝当十铁母1对、嘉庆宝陕小平母钱1枚、乾元重宝背上雀纹大钱1枚,其中乾无重宝背上雀纹大钱直径30.7毫米,厚2毫米,重6.14克(图1)。我请他开个价,他说了一个虽能接受但却是个数字可观的价位。我当时最多只能凑到一半的现金,问他能否转让一半。  相似文献   

16.
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铸行"政和通宝"及"政和重宝"钱。通宝分小平、折二等铜铁两类,铁钱还见折三大钱。重宝为折二铁钱,铜品为铁母。笔者珍藏着"政和通宝"折二铁母及"政和重宝"铁母钱各一枚。借贵刊一角发表出来与泉界朋友共同欣赏。  相似文献   

17.
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是我国历史上币制混乱时期。时值外国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全面爆发,清政府国库空虚,通货膨胀。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大清咸丰政府在现有"咸丰通宝"小平钱的基础上,增铸"咸丰重宝"当五、当十、  相似文献   

18.
宋代高宗皇帝赵构在金兵南侵的压力下,南渡长江成为了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其在位36年(公元1127—1162年),此间经历两个年号即建炎(4年)和绍兴(32年),分别铸有建炎和绍兴两种年号钱币。目前所见到的建炎年号钱币分为元宝、通宝、重宝三类。这三类钱币因为铸期短,铸量不多,因此存世量也稀少。除通宝和重宝尚可偶见外,"建炎元宝"小平钱币则极为罕见。特别是篆书"建炎元  相似文献   

19.
程正航 《收藏》2001,(8):57-57
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时铸的折十篆书泰和重宝钱有初铸和后铸之区别。初铸品传世甚少,后铸品俘世稍多。两者虽字义相同,世其在泉界中的地位及影响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马勇 《收藏界》2012,(8):70
咸丰钱币始铸于清文宗奕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咸丰钱币种类繁杂,一般平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者多称"重宝";当八十以上者多称"元宝";钱背有满文纪局;满文、汉文纪局及汉文纪值、纪重等各类版别。咸丰钱币其钱文或娟美俊秀,或雄健挺拔,不乏名家之手,争奇斗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