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心理分析批评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建构起来并不断发展的艺术批评模式。它是把现代心理学知识与艺术批评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评价艺术作品,分析艺术现象的一种批评形式。伊格尔顿认为心理分析批评可以“研究作品的作者、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形式结构、或者读者”①。心理分析批评的中心点是心理,主要是无意识领域的本能、欲望。由于以本能、欲望作为批评的中心点,心理分析批评在我国长期受到歧视,随着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发展,无意识领域越来越被人们所注重,心理分析批评也逐渐被人们理解。尽管心理分析批评家们都以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欲望作为批评的切入点,但各自在批评中形成的批评模式是有区别的:或者是通过艺术家的心理联结艺术家与艺术品;或者是通过艺术品中的人物的心理联结艺术品与读者;或者是通过读者的心理联结读者与艺术品。于是心理分析批评可归结为三种批评模式。 从艺术家到艺术品的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2.
批评教育是运用批评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具体问题,与艺术具有三个方面的共性:重视细节、强调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重视个性.批评教育艺术就是教育者在使用批评手段教育学生时,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具体问题,在合适的时机和情境下运用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获得良好效果且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人们经常从类型学角度,将文学批评划分为主观批评与客观批评(或为主体批评与客体批评)两大类。认为前者注重文艺主体因素,将批评看作批评家主体意识的投射,后者强调文艺的客体因素,并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的逻辑判断。尽管有许多研究者将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种客体(观)批评来对待,而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批评家在思维方式、文学观念、个性气质、批评视野和批评过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中,同样也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批评形态,即主观批评与客观批评两种批评模式类型。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中的主观批评。是以  相似文献   

4.
批评教育是运用批评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具体问题,与艺术具有三个方面的共性:重视细节、强调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重视个性。批评教育艺术就是教育者在使用批评手段教育学生时,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及其批评方兴未艾,对女性主义艺术内容、信息的探究和历史记录,是演绎观赏者对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的发现和创造,其目的是揭示女性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图像在当代社会文化体系和文明状态中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但由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及其艺未批评不仅在思想上、形式上有别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而饱含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且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和创作上的空洞和误区.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宗白华以其批评思想、批评实践以及批评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建构了现代“艺术批评学”.宗白华的艺术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唯西方是从”的方法论缺陷,并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学和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批评主体在长斯的文艺批评活动中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准备和思维格局,这就是批评心理定势。本文从生理机制、心理基础和后天因素等方面探讨批评心理定势的形成原因,指出批评心理定势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个体性与群体性、自觉性与自发性、复合性与简约性相统一的特征,最后分析了批评心理定势在批评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负面影响及避免负面影响的办法,以期为文艺批评活动提供批评主体的心理运动规律方面的知识,促进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古代文论未能实现现代转换 ,其原因是复杂的。从古今文学形态、意识形态与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及理论形态诸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 ,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困难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应跳出“西体中用”或“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来探求新的道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 ,是以现代化为“体” ,以中外文论资源为“用”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9.
王统照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建立在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批评的批评基础之上。包括:一、批评的涵义与功能;二、批评的精神与标准;三、批评的方法与艺术。而批评的方法又包括:一、归纳的批评;二、判断的批评;三、解释的批评;四、观察的批评;五、作心灵的研究。这些理论有其特点,自成系统,具有先锋性、开创性,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层上比照西方注重知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艺术评价方式,多视角地解析了传统艺术批评方式“品”。首先,对作为一种批评现象的“品”,进行了纵的历史演进和横的品评移植两个方面的勾沉和爬梳;其次,对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的“品”,分析揭示了它的基本思维特征如整体直观式的感觉判断等;再次,对作为艺术批评的“品”,分析探索了它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等。这些表明,作为艺术批评的“品”堪称一种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1.
论原型批评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批评作为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拓展了文学分析的空间,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在今天的文艺批评领域中,原型批评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艺批评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 ,它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艺术 ,它的研究活动是通过审美活动作中介来完成的。本文拟从四方面论述 ,即文艺批评的特性 :审美认识 ;文艺批评的标准 :审美价值 ;批评家应有的素质 :审美能力 ;文艺批评的功能 :引导审美  相似文献   

13.
Recent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have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today's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strategies for becoming successful problem solvers throughout life. Other scholars advocate the use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n the grounds that such tools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when considering social justice issues. In this article we make the case tha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analytic art criticism can serve as fundamental tools used not just for the study of art but can also centre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in all aspects of the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Our argument begins with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the use of art criticism for critical thinking and meaning making. Then we describe our efforts to address critical thinking with our students by using the critical analysis model of art criticism and applying it to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forming reasoned judgment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also as springboard for examining social justice issues. We believe that promoting this form of affectively driven, intellectually guided critical thinking makes our students potentially more successful not just in their encounters with art and education, but also in their lives as human beings beyond school.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论美术批评学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坤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4):132-133
美术批评学在美术教育领域里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与美术理论、美术史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教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重要价值,对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美术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作家“反串”批评是批评史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且具有批评学中作为一种批评类型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性。作家批评类型的命名,不仅在于批评主体特殊的职业身份,更由于身份特殊导致了它具有独立的批评前见、阅读方式和批评话语方式,标示了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的界线,并为现代批评提供了别样的批评形态和文本解读类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引起了原来艺术生态格局的变化。在文学不断向泛文学的转变过程中,文化批评面对当下的文学景观,从关心纯文学到关注泛文学,从关怀终极价值到关怀世俗,从回避问题到自觉批判,从单一视角到整体观照,从重视宏观理论到关注微观个案,从独尊话语的思维到多元思维,显示了极强的现实回应能力和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理解美术课堂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主普遍存在,因而,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艺术批评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这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实现:1.艺术批评现象的选择;2.艺术批评现象表达方式的运用;3.艺术批评的实践措施;4.艺术批评中艺术品内容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古代学理论范畴的梳理以及对古代学批评实践的考察,可以归蚋出中国古代学批评中特有的诗意言说方式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的学理论为古代学批评提供了诗意言说的理论范式,中国古代的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为在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诗性思雏”,以意象作比喻进行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