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异质理论的交流和接受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个话题。中西学养深厚的京派,通过对异质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而实现将其“本土化”的目标。对同处于西方话语强势冲击下的当代理论界,京派的西学之路至少可以引发三个方面的思索:异质理论引进过程中接受的方式应着重寻找异质间的差异还是寻找异质间的相通之处;接受的标准主要是追求理论自身的准确性还是理论的本土适用性、可接受性;接受的重心应落实在理论的知识性层面还是落实在蕴含于理论更深层次的思维及方法层面。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次才是批评家。这决定了他的批评方法中具有“印象的复述”的特征,这一特征由直觉感悟、整体把握、描述传达、比较定位四个层次构成,其中无一例外地烙上“作家”的身份印记。恰是这份独特,使沈从文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独特意义的批评文本,更为批评学提供了“作家批评”的范型,从而获得了批评类型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从批评观念、方法、话语、活动方式等层面建构现代范式。其中西方与本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学批评审美独立性追求与社会关怀意识的关系、文学批评自身价值体系与文学商业化的关系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不仅当时大多数批评家必须面对,他们的所思所为至今仍然值得批评界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奉献     
这从白云流下来的时间 ,这充满了乌啼和露水的时间 ,我们已经随意的使它枯去 :这个清早 ,他却抓住了献给美满 ,他的身子倒在绿色的草原上 ,一切的烦忧都同时放低 ,一个最高的意志 ,在欢快中解放一颗子弹 ,把他的一生结为整体 ,那做母亲的太阳 ,看他长大 ,看他远远的为阴影所欺 ,如今却心贴心的把他拥抱 :问题留下来 ,他肯定的回答升起 ,其余的 ,都等着土地收回 ,他精致的头已垂下来顺从 ,我们敬礼 ,他是交还了自己的生命比较主所赐给的更为光荣。【解读】这是一首关于战争和生命、毁灭和新生的诗作。时间 ,从“白云”、“流下来” ,“充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当代美国电影中几部代表性文本的解读 ,试图从文本纵向结构角度总结美国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在故事创造上成功地立足文学作品 ,在主题表达上侧重宣扬美国精神及对作为电影本体语言的影像风格亦不乏有益的探索。以期客观评价美国电影的艺术生命力所在 ,并对中国电影的创作之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高师人文学科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点,结合现代教育对人文学科教学的新挑战,试图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在二者的结合中倡导一种“整合探究型教学模式”,作为现代社会人文课程改革的一种理论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星期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我去公园散步.看着绿油油的草地,我不由自主地在草地上趴了下来.抬头望着蔚蓝的天空,看见一只只小鸟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我就想:假如我也有一对翅膀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