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可以分为辩证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时空观两个部分。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时空观的重要维度,它具有属人性、历史性、可转换性、价值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是我们透视社会历史现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在肯定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作了同质性理解,而未能把握社会历史时空的独特性,以致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解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缺陷。马克思在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将社会历史时空的理解奠立在其科学的实践论之上,廓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本质区别,从而超越传统物质视域的时空观,对于科学理解当代社会历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加速社会的来临与数字媒介的全面渗透,在为人们提供多彩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型塑着人们的时空观。尽管“特种兵式旅游”作为青年群体试图摆脱虚拟生活凌驾于现实生活的生存境遇,进而重建时空感知的积极尝试,但其内在具有三重悖谬:以体验取代经验,信息过载带来时空感知的虚化;以经历替代阅历,需求满载带来时空感知的泛化;以过场取代在场,身心超载带来时空感知的错乱。社会技术变革大背景下,符号消费驱动的“报复性狂欢”、科技加速驱动的“错失恐惧症”、计算理性驱动的“自我工具化”,是引发上述悖谬的多重时代成因。对此,要引导青年提升媒介素养,平衡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增加人生体验的深度与厚度;摆脱速度情结,恢复对时间的自主掌控能力。  相似文献   

4.
时空问题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古代地理学家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相互分离的,时间被视为事物变化的量,而空间被视作地理分布的场所.近代以来地理学的时空观一直停留在牛顿和康德所处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时空观的建立,当代地理学必须构建新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比较的大背景来看,宗白华的时空观具有明显的发轫、演化过程和宇宙观渊源,在此时空观的基础上宗白华对中国审美时空的特点及表现方式作出独特诠释,其审美时空观与其它重要问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是其整个美学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时空趣谈     
时空问题作为物理学最基本的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然而看似习以为常的时间与空间却是如此的复杂与奇妙。本文主要以物理学的发展为主线,从人类对时空认识的发展出发,详细讲解了关于时空的常见疑问、牛顿前时空观、牛顿时空观、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广义相对论时空观、时间的不可逆、时空旅行和宇宙的有限与无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德、英、美等国的学者未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未全面把握马克思的上层建筑这个比喻性概念的丰富内涵,它包括思想、观念,政治结构、政治权力及政治行为,信用与虚拟资本等喻义。这些学者也未弄清上层建筑概念曾发生从思想观念到政治结构等的转移变化。德国学者中,柯尔希纳等对上层建筑所下的定义有失精确,哈贝马斯甚至认为在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再不适用于社会和国家的分析。英国学者莱尔因认为存在反映论的发展与基础-上层建筑的比喻缠结在一起的难题。美国学者麦克莫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划分模糊不清,杰姆逊则认为马克思对基础和上层建筑经典式的区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不能令人满意。这些学者中有人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复杂情况来否定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企图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没有建树反而混淆了问题。由于上层建筑是一比喻性概念,它引起人们的误解和争论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8.
方东美的时空观整体上呈现三横三纵立体架构。三横是指他的时空观是在希腊、近代欧洲和中国三种形态的横向比较中展开;三纵是指他对时空的分析,有一个由原始含义至外部特征再至生命情调与美感的三度递进过程。希腊人居有限时空,据实观物,但生命和谐完满;近代欧洲人将时空抽象化、无限化,常驰情入幻,常将生命陷入虚妄欲求之中不能自拔;中国人于时空,善取其虚实相生之趣、生生相续之德,创造了一个充满艺境之美和生命善德的价值时空。  相似文献   

9.
从审美视域出发,对比《活着》的两种文本——小说与电影,受众可以建构出不同的时空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线性时间的叙事方式勾画出一个自然时空,带领读者追问以福贵为代表的底层人民活着的意义.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则通过政治话语的呈现建构出一个社会时空,使观众感受到时代的政治变迁.当受众超越有限的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时,就...  相似文献   

10.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晚年关于社会发展“超越”理论表明了马克思晚年理论的困惑,认为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对他以前理论的突破。其实,关于社会发展“超越”的理论是马克思早在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时就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时间。在马克思以后的研究中也多次涉及这一问题,他晚年《历史学研究笔记》中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正是对他以往研究的继续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时空观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通过对传统时空观的批判建立了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批判.本文尝试以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为方法论基础,探讨后现代主义社会治理观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2.
普兰查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时,对民族、空间、时间问题的阐释更新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论分析,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重新指向对空间和时间的一种唯物主义阐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低估了民族问题。领土(空间)和传统(时间)在资本主义中具有崭新的意义。空间-时间母体特点的改变与劳动的社会分工的实质性变化有关,特别是与国家结构的实体性的变化有关,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权力实践变化有关。空间-时间母体的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13.
时间与空间是英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大卫·哈维在继承牛顿、爱因斯坦和莱布尼茨等的时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两个维度建构起自己的时空理论:一是从空间与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空间的属性,将时间与空间划分为绝对空间、相对时一空和关联时空;二是根据人们的实践活动将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两个时空维度的辩证张力所形成的“时空矩阵”体现了哈维的时空终极辩证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时间辩证法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4.
虚拟学习社区的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通常,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着三类社会空间,即个体空间、群体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三类社会空间在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网络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功能则相互补充。在群体空间的学生群体空间中,一种新型的学生群体——“课群”开始取代传统的班级群体,并且在互动媒介、学习方式、人口结构、社会网络、角色分工、群体意识以及群体规范等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空间可以分为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层次。社会空间概念的提出使得对于空间的认识脱离了具体层面并更为体现现代性的特点。教育空间作为社会空间,在不同的社会境脉下,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从书院到学校再到网络,教育空间在现代性的推动下不断进行着转换并以不同形式为行动者提供活动场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人们不同的利益需求导致了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而社会思潮的多样性是多层次的,既有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的多样性,又有理论观点和传播手段的多样性,还有因此引发的思想运动和社会影响力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不断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规律,又要不断优化和改进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时空是重要哲学范畴。从人的活动出发研究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在理论上说明社会时间转化为社会空间的基本方式、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根据这一逻辑线索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特化型、关系型及制度型;个体型与整体型;史前史的、统一世界历史的和同一世界历史的等历史型。关于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与主要特征及其演进过程的考察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及其特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首先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时间意识,长久以来的社会理论传统皆围绕这一纬度展开。全球化时代时空体验的巨大转变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从时间移到空间。所谓现代性研究的“空间转向”所蕴含的理论主张就在于试图探究空间在现代的演变以及现代的空间实践的特征,以期在现代性研究的时间纬度之外,开辟空间这一角度来对现代性进行说明。由此而来的一个深远的影响或许可重构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主题。  相似文献   

19.
从进步史观和“自下而上”历史观两个视角出发,可以清晰地理解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体系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历史本体论思想。一方面,霍布斯鲍姆进步历史观念的内涵变化轨迹明显;另一方面,基于“自下而上”的历史观,霍布斯鲍姆与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共同开创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模式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As a new promising paradigm, cloud computing can make good use of economics of scale and elastically deliver almost any IT related services on demand. Nevertheles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remaining in cloud computing is related to virtual machine images, which require a great amount of space/time to reposit/provision, especially with diverse requests from thousands of users simultaneously.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splitting and eliminating redundant data techniques, a space and time efficient approach for virtual machines is proposed. Th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compared with existing solutions, our approach can conserve more disk space and speed up the provisioning of virtual mach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