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整个马克思经济学大厦的基石,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产业结构和劳动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一些人对劳动价值论的真理性地位开始怀疑和动摇。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怀疑,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的真实源泉、劳动价值论与非劳动价值论的共存、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劳动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劳动价值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等问题是需要澄清的理论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2.
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是劳动者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理论武器和依据.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理应归劳动者所拥有,这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所在.不仅如此,劳动价值论还是对按要素分配的科学否定,是按劳动分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笔者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重点对新时期新情况下劳动新特点做了深入分析。当代劳动主要表现出五方面特点。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分配是体现劳动价值的实现形式,就必须结合劳动新特点的变化实现对劳动分配的适当调整,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劳动最大价值量,激活劳动价值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对社会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认真学习研究,揭示并概括出邓小平在社会收入分配理论上的主要贡献,以便在进一步深入学习,广泛宣传邓小平理论的高潮中,从邓小平理论涵盖的各个不同侧面,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全面了解并掌握其在经济领域所作出的杰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论据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其现实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客观经济条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将在混合分配方式中得到具体体现。混合分配方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优越性和过渡性。  相似文献   

6.
体育仲裁作为程序法的组成部分,其举证责任的分配,应借鉴民事诉讼和普通仲裁的相关理论。在仲裁不同类型的体育纠纷时,应采用符合法律规定和体育纠纷自身特征的举证责任分配标准。可以推测,在将来的体育仲裁制度中,其普通程序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特殊程序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分配标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意识形态自建构之初就秉承着科学的批判精神,作为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锁钥,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致力于揭示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指导现存社会革命化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就理论渊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承继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封建神学的批判、英法唯物主义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意识形态批判;就创立前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奠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的“现实的个人”和科学“实践观”;就历史地位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成为“元批判”学说的开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一切批判领域的始终。对其理论渊源、创立前提及历史地位的再梳理有助于体悟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精神,更好地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体现社会公平,是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平等参与社会分配权益的重要保障。所以,构建科学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是推动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本论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科学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9.
劳动范畴作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其贯穿于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枢纽[1],在马克思整个理论大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术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重视程度都颇高,因此科学掌握马克思劳动范畴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2].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即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从人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实质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核心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建设理论。找到实现人自由全面与解放的钥匙。在今天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马克思的社会建设理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尽管不是一种直接的文化改造理论,但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它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指明了方向。从中国传统文化改造的层面把握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认识,并进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理论首先,必须全面分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其次,必须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几个重要理论;最后,必须明确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新时期我们正全面贯彻和落实新农村建设战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推动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农业现代化、精神文明和民生建设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具体的途径或手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阐明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我们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面临的条件有很大不同。本文以党的十六大为指导 ,结合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谈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它的社会发展理论论证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性、价值目标和客观基础;社会结构理论为社会统筹发展和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传统,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秉持这一传统和取向,就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凝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由时代发展的现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跨欧亚大陆诞生。由于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教育史研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准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构建并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教育史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也宣告结束,从此俄罗斯的教育史研究进入了在向西方史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多元化时期。  相似文献   

18.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自身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伟大实践。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使党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而且使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6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合理借鉴这些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的文化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非行驶在罗马大道上,它主要经历了建国后30年的冰冻期,从改革开放到苏联解体的缓慢发展期,以及后来的和谐发展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供很好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