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保运行方式的变革—市场化、产业化运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保护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因此,其发展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式,针对环境保护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须把环境保护活动由非市场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使环境保护运行方式走向市场化,产业化运行的发展轨道,从而形成环境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会计专业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特定职业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和专门知识而设计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决定了要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实用性,要贴近一线岗位的职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中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职业特点,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拥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会计人才素质需要大幅度的提高,会计人员的就业竞争优势逐渐向综合素质转变,所以,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成为专业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加强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包括发展目标多元化、发展动力科学化、发展进程效益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走上依靠“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正>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根本转变,作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篇大文章,是“九五”和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实施这个战略转变,必须正确认识科技进步与增长方式的内在联系,首先要实现工作着力点的自觉转移,大力推动科技进步。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于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不同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定形式。按照不同的衡量方式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人力资源具有重要影响。把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认识、开发和管理,有利于促使我国由传统的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切转变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力资源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手段,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西部地区面临着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双重任务和两难选择。西部地区要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理性的选择是以经济发展生态化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把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协调与统一起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还应该重构和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6):M0002-M0002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倒遇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其紧迫性更加凸显。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从中可以看出,科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各类科技活动形成的先进技术成果无疑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本轮全球性经济危机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要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金融发展方式,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本文从8个方面分析金融业如何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并且在我国已刻不容缓。本文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受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投入、消费等五个因素影响;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就必须从调整以上五个影响因素入手,着力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加快政企管理创新、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要素投入效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0.
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更好地履行责任,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保增长、保稳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企业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核心目标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2)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联系客观现实,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生态理性建设,做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理性的观念;城乡统筹,系统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生态理性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点和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点和途径初探杨小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不发达地区经济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是一场伟大的实践,需要运用多种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心理学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文章重点通过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维方式;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心理学的指导;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管理需要心理学三个方面入手,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以期对这场伟大的实践活动发挥应有的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当前创新型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情况,采用量表法对168名不同性别、年龄、从业时间和月收入的创新型企业员工进行了职业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创新型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动机整体水平较高;从业时间是研究职业动机水平有效的时间变量;不同月收入员工的职业动机得分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综述,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从经济活动基础、科技创新驱动、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方面构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地区进行排序、分类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莎  张新民 《科教文汇》2011,(12):3-4,10
教育效能是教育活动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产出、效益和功能及作用的客观属性。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效能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关键问题,也是教育管理效益的基础。本文针对职业学校的特殊属性对其教育效能的全面获得分为三个维度来看,一是从职业学校本身的课程效能来看,二是从职业学校要满足的利益相关者的期待来看,三是着眼于培养未来人才的维度,简要对其进行介绍,并就每种维度要实现教育效能的获得提出保障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背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希望这些讨论对于正确理解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创新、创业的世纪。创新型企业对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扩大社会就业以及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创新创业活动反映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活跃程度,正如拉里·法雷尔先生(世界著名创业管理大师)所说:发展创业型经济是赢得21世纪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要把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明确提出的。2009年金融危机后,很多人面对着失业及就业困难等问题,但是一部分人在创新创业中取得了成功,创新创业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其内在基本规律和演变路径。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其自身的治理效果直接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然而在理论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与企业治理理论这两方面的研究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本文从企业治理的新视角来研究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本文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对国有企业进行科学的治理,这就要求改变其传统的"单一利润最大化"的治理目标,重塑治理主体并矫正其治理行为以消除"治理异化"现象,促使其内生出以自主性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首先需要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探研六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加快转变发展观念;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机制;为民惠民。然后处理好四个关系。这样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