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翟义波 《未来与发展》2012,35(5):13-17,4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现代银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国内情况来看,电子银行近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处于国内银行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尽管得益于近几年国内金融市场的有利形势而得到快速发展。但就其整体而言,其竞争力依然很弱,而其电子银行发展更是滞后,这已经无法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因此,城商行需要清醒认识到电子银行对其自身转型与生存的重要性,找出自身差距,并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完善其电子银行的发展,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1近年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从1996年成立的第一家深圳市商业银行开始,不过10年时间,城市商业银行夹在大个头(四大行、股份制银行)与小兄弟(农信社)之间迅速崛起和发展。据中国金融网统计,截至2008年11月份,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数目达到了136家。作为中国地方经济的支撑,中小银行的代表,城市商业银行正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  相似文献   

3.
张微 《科教文汇》2009,(6):207-207
1近年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 从1996年成立的第一家深圳市商业银行开始,不过10年时间,城市商业银行夹在大个头(四大行、股份制银行)与小兄弟(农信社)之间迅速崛起和发展。据中国金融网统计,截至2008年11月份,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数目达到了136家。作为中国地方经济的支撑,中小银行的代表,城市商业银行正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  相似文献   

4.
关于如何完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外资银行纷纷登陆我国后,必然要对中间业务进行收费,而国内银行的大部分中间业务是不收费的,这样,势必造成不平等竞争.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就国内银行如何转变观点,提高对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就完善业务管理机构加快专业人员培训,优化服务手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已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现代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发展中间业务对于拓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迟,远未形成市场,经营规模、品种、服务手段等都有待拓展,基本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业务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并注意加强风险防范和业务监督。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间业务不仅有利体宽盈利渠道,而且可以通过分散经营规避风险,多种多样的中间业务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服务客户、联系客户、稳定客户的同时,促进了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新领域.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同质化问题相当严重,而通过实施差异化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银行业面临巨大冲击,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更是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从银行规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配置、战略制定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进行市场定位,为我国城市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银行业面临巨大冲击,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更是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从银行规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配置、战略制定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进行市场定位,为我国城市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在稳定发展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开始积极开拓中间业务产品服务。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相比,在数量、质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本文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之间的差距及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并以此提出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间业务是社会经济和信用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问题,针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胡俊 《科教文汇》2012,(9):192-193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进程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受到很大挑战,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盈利模式,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理财产品由于其相对普通存款利率较高的收益率以及较低的风险成为广大投资者的首选。但近期频频爆出商业银行在发行理财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而且商业银行自身也有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这就可能造成银行理财业务在快速扩张过程中产生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中间业务平台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间业务平台的缺陷和商业银行对新的中间业务平台的需求,结合SOA的特点,对基于SOA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魏勇 《科教文汇》2013,(17):202-203
本文从阐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构成出发,分析并提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笔者针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科学管理与运作、创新业务渠道与人才培养的对策,以期对未来的应用研究工作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碳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创新经营理念、完善绿色信贷、开发多样化的CDM中间业务和碳金融理财产品等途径,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这不仅是商业银行拓展盈利模式的需要,更是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龚柳元  毛道维  张家慧 《软科学》2012,26(6):105-110
以上市公司的长期银行借款为基本关系,构建银行共同贷款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比研究了2000年和2009年的网络特征,发现:①非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首先是争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而不是自身的相互争夺;②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已相继成立,但业务开展并不好,但在样本期间,业务发展相当迅速,形成仅次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中心节点,与国有大型银行共同形成银行系统的核心集团;③虽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是整个银行系统的中心,但中心地位已有所下降,对整个银行系统的影响力也显著下降,且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已趋于一致,专业性界限已非常模糊;④银行间,特别是居于核心集团的银行之间的共同客户越来越多,银行间接触更加频繁,这不仅是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同时银行间信息的分享和风险的分担都加强了。  相似文献   

16.
王文乐 《科技广场》2014,(5):174-180
碳金融是低碳经济背景下重要的金融制度创新,这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应战略性地把握这次机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努力实现经营意识和经营模式的转型,以碳金融为核心,构建全新的金融生态和业务模型,建立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实现自身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汤福柏 《科技广场》2014,(1):220-223
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市场分割、限制市场准入等保护措施的逐步消失,个人理财的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全方位的理财和多层次的服务是商业银行顺应形势的发展。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可靠的金融产品,个人理财产品能否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所要面对的问题。商业银行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有必要在基于对个人财产投资业务的分析构建未来的竞争优势上,尽快形成"品牌"效应,以增强银行自身的竞争力。本文就上述提出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置于供应链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弱化了对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本身的限制。供应链金融造就了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不仅仅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条供应链协作状况的竞争,其中商业银行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主要风险,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和风险管理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与管理科学研究组 ,围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变化和风险管理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并结合当前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商业银行开展广泛合作研究 ,为商业银行经营调整、风险防范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戴军  俞健 《科技广场》2011,(10):120-123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客户市场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VIP客户的争夺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主流。深入探究VIP客户营销策略,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维护和稳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采用SWOT法和关系营销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VIP客户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商业银行在VIP客户营销方面所具有的优、劣势以及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