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研究并以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从而成为"实践联结理论"的中介.作为一个较完备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行动研究具有系统性.这一特征要求在开展行动研究中更具全局观,对研究中各因素和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以实现行动研究的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2.
课程行动研究是教师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或本校必须解决的课程教学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其基点为寻找、发现和解决自身的课程教学问题;重心为在行动中发展课程,在研究中优化行动;具体形式有尝试性行动研究、反思性行动研究、设计性行动研究三种.具体路径有三学习、行动、思考与合作;课程理念与课程行动的双向转化生成;行动、积累、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行动研究的古典精神及其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动研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教师成为研究者”、“合作”、“改进学校实践”、“科学方法”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在后来的行动研究发展进程中逐步转化为“参与”、“合作”、“改进”和“系统”。  相似文献   

4.
“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重点不在于建立理论或规律,而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是新世纪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而教育行动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与行动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进而把自己培养成“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者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是通过研究改进、变革教学实践,可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行动研究已经与课程改革、学校教学革新、教师专业成长等结合在一起,成为引导学校教育革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的必要性、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登     
重申“行动研究”,使教师真实地参与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良华副教授在《重申“行动研究”》一文中提出,现在有必要重申“行动研究”。文章指出,行动研究在不同情境中不同程度地被误解和滥用。在真实的行动研究中,“参与”、“改进”、“系统”和“公开”每一个特征都隐含了某种危险和困难。如:教师能否走出“合作尴尬”而真实地“参与”研究;能否挣脱“制度束缚”而赢得实践和观念的“改进”;能否汲取“他人智慧“而”系统地研究问题;能否以个人实践语言“公开”表达自己的做法。文章进一步强调行动研究追求以系统的科学方法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也恰恰是为克服以上这些困难,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并显示出参与、改进、系统和公开等精神,而不是“随意性的问题解决”。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相似文献   

8.
梁琳 《考试周刊》2012,(37):172-173
教育行动研究是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偏重教育基本理论,缺乏科学的实验研究,从而使教育理论缺乏科学依据。教育行动研究是由实践者着眼于改进教育实践而作出系统的、自我反思的科学探究方式,它注重教师、学生在教育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实践的、技术的和批判反思的过程,研究目的与大多数传统研究不同,它的实施是为了提高实践者对事件、情景和问题的理解能力,解决所遭遇的紧迫的、直接的教育问题,从而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因此,加强教育行动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教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其中行动研究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以语音教学为基础,以单词记忆为突破口,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改进策略,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拼读记忆方法,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行动研究是教师作为研究者,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反思,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者将行动研究应用于听力教学研究中,目的是解决听力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结合具体研究实例,介绍行动研究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本意义把握的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但在实际解读中由于解读者文化学识、艺术素养及文本语言解读方法的欠缺等原因,会曲解甚至背离文本的主题或意图。对此,当代西方文论提出了语言解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系统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分层的程序、科学的方法等。这对我们解读文本语言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Q‐methodology, traditionally a tool for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single‐subject or small sample research, and typological analysis, has potential for research in human communication. Unfortunately, q‐techniques have often been neglected or misunderstood by main‐stream social scientists. This article presents bas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q‐sorts, discusses methods for analyzing q‐sort data in a variety of research contexts, and identifies resources which may be consulted by those wish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and the kind of confidence teachers, policy makers and other potential users may have in such research. Many published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accounts are criticised on the grounds that they do not fully meet the conventional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by implication are held to be less trustworthy. Action research is nevertheless often seen by some academics and policy makers a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developing theory, disseminating good practice, or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three major approaches to action research—seen variously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critical social science—it is argued that judgements about confidence depend upon understanding the various kinds of knowledge claim that can be made by action researchers, and appropriate judgements concerning the strength of evidence or reasons.  相似文献   

14.
As a key ele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action research is a learning process in which pre-service teachers inquire, reflect on an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qualitative study sought to understand what enhanced or hindered Thai pre-service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s during their student teaching. This study drew upon written reflections, focus-group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of seminar sessions. Data analysis was inductive, involving categorical aggregation followed by a search for correspondence and patter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misunderstood action research, and also held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it, both of which led them to superficial analyses of practice. They struggled with time limitations, data gathering and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In spite of the struggles they experienced, these pre-service science teachers did learn more about the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collaboratively working with cooperating teachers and university supervisors and on-campus seminar discussions held concurrently with the fifth year internship. 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and thinking patterns at the root of these teachers' difficulties with learning about action research can form the basis for reflecting on and rethinking the components of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mes in Thailand.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堪称形而上学,算不上独创的学问,也不是学科理论。如果勉强称教育学是一种理论,它也是一种坏理论。造成教育学自我封闭腐朽有一定历史和学理上的原因:第一,教育实践的乱象引发的是改良之心而非探究规律之理论动机,因此所催生的是行动规范以及这些规范背后的哲学原理和心理学规律,而不是科学研究。第二,下意识地将教育看作是从教者的行动而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教育实践的其他成分被边缘化甚至剔除,因此教育学很难摆脱价值立场的束缚而对“教育”进行实然的描述。第三,错误地将实践中的基于情境的“如何做”问题提升为与情境无关的理论问题。这类问题天然与真伪无关。被这些理论所引导,教育学自然与学科理论无缘。第四,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思维成为习惯。这种思维的排他性引导下的话语自然是独断论风格。第五,提出太多理想化假设。假设过于理想化的条件下,论断自然难以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检验。第六,误解了科学,将科学简化为正确论断或孤立的实验方法,这使得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无缘。第七,将无法客观化的、无法重现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无法形成可检验的教育学命题,难以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理论的进化。  相似文献   

16.
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科教师要具有相应的科学本质教学行为。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对发展理科教师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发现:教师理解科学本质教育的价值是自主发展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的前提;教学行为的范例水平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WWHW思考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认识论水平,进一步深化教师对知识内容及其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的发展;科学本质教学行为自我监控系统对于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能够起到有效的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教育实践探索、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和应用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学改革项目为例,从方法论、研究方法或方式以及具体的技术与技巧等研究方法的三个层面出发,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确定、研究范式的选择和应用、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开展,以及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等四个方面来分析类似大型科研和教改项目所运用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分析、评价和反思项目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希望对类似覆盖面广、规模较大,实践探索性强的科研和教改项目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是方法论层面上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常被错误理解为用比较方法研究的文学,这是从学科名称对它的误解。比较文学的“比较”和“文学”都分别有其特指,要正确理解其特指才能正确认识比较文学不等于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  相似文献   

19.
欧阳培峰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2):27-29,110
统计指标是统计的基本语言,所有的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指标。而统计指标分类体系又是统计研究中最基础的一项内容,它应该能够概览所有的统计指标,规定不同种类统计指标的应用场合、应用范围及计算方法,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然而,就目前来看,关于统计指标的基本分类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统计指标分类体系,致使统计指标在实践应用中经常被误用、被误解。该文在分析现行统计指标分类体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统计指标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选取《论衡》中一些颇为费解和容易误解的词语进行考释。其中有些词 语不但一般读不甚了了,就是教导专家学也时有曲解,因而错误误注的地方不少,究其原因,或是把一些特殊含义的词语误解成了常用意义的词语;或是把一些古代汉语的词义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