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也许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考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对于有些课文的背诵并不作统一要求,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然而,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挑选那些简短易背的段落来应付,让背诵失去了价值,没有真正起到积累优美语言的作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呢?  相似文献   

2.
王军红 《班主任》2012,(9):59-59
正那节语文课,为了激发学生背课文的兴趣,我临时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背诵比赛。我告诉学生,如果谁能在20分钟内把需要背诵的课文背下来,我就奖励他,奖品暂时保密;背不上来的学生要表演节目,而且必须把大家逗笑才行。听了我的这番话,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时间到了,我刚喊停,学生们就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说:"看来通过努力,大家都能背上来呢,我还真不知道该叫谁了。要不,你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相似文献   

3.
从教10年,我越发体会到读书学习的重要。语文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那干瘪瘪的课文知识点来应付考试,已明显落后于时代,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语文教师认真地“下水”读书已迫在眉睫。那么,语文教师应该读哪些书呢?首先,应该精读教材。如果教师自己...  相似文献   

4.
谁是谁     
《新作文》2004,(12)
~~“谁是谁”答案若A是王老板,回答当然是“有”,若A是那无赖,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也应该回答“有”。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本应该只有一个答案,而A回答“没有”,可见A是无赖,B当然是王老板。谁是谁  相似文献   

5.
综观人教版第二学段的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常会出现"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等自主积累的弹性要求。对此,许多教师拿捏不好指导尺度,学生学习也误入歧途,学习的有效性并不高。以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为例,厘清出现这一学习要求的课文篇目,初步探究了"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教与学的策略,目的是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积累。  相似文献   

6.
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和意,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自己就要真正读懂课文,有较强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我当年轻教师的那个年代,没有教学参考书,语文专业杂志少得可怜。学校只发一本教科书,每位语文教师就凭自己的文化功底和聪明才智编导出一幕幕情趣盎然,风格迥异的教文育人剧,如果要评价的话,那真是高低上下,泾渭分明。乍看起来,读懂课文岂不是轻而易举?读了那么多年书,甭说别的,单是小说、报刊杂志就看了一摞一摞的,怎会读不懂?其实不然。个人阅读,是浏览,是猎奇,是休闲,是享受,可以浮光掠影,…  相似文献   

7.
每逢地理毕业会考时总有学生问我:“老师,该怎么看书?”“看哪里?”“是不是要把整本课文都背下来?”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在课余的时间里,学生自己看书复习的时候,仍然存在看什么和如何看的疑问。我的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猜猜我是谁     
毫无疑问,这是一则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是谁,谁知道?没错,为了避免没来由,也让你能有点头绪,我对自己多少应该有点介绍. 我是雅思学院理科教研室的一名教师,应该可以理解的是,这不是什么著名的大学,也不是什么知名的教研室,但我仍以其中的一员感到娇傲.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那么常常会给人扣上“繁琐分析”的大帽子,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如今是谈“分段”色变,谁都不愿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段”这一手段。对此,笔者经过思考,颇有些看法:一、是否繁烦分析,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分段”这一手段的目的前些年,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在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便要求学生“分段”,然后便是逐段讲读。分段成了教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似乎没有给一篇课文分段,就无法进行以下的教学。因此,为了完成给课文“分段”这一任务,不惜花费大…  相似文献   

10.
谁教育谁?     
一件往事,颇生感慨.记得那是我刚步入教坛不久的一个深秋的星期五,我叫班长通知至今还没背出本周应背诵的语文课文的学生,下午放学时留存教室,背会才能回家.  相似文献   

11.
陈萍 《班主任》2002,(5):15-15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把“学生不配合”挂在嘴边:一堂课上砸了,分析原因——学生不配合;一次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总结教训——学生不配合。由此,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学生配合教师,还是教师配合学生?教与学到底谁服从谁、谁服务于谁?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第一性的,学决定了教;教是第二性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会学,教是为了学。在解决学生由不  相似文献   

12.
突然觉得,自己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无话可说。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每堂课都是用了“万能教学语言”。每堂课的教学基本模式为———第一课时是:1.同学们,课题为什么这样(大概)?请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生词画出来。教师最多让学生读读生字,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之后把分段的答案讲解。最多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后就谈谈读后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背诵.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内在联系,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背诵这样重要.因此规定学生背诵一定的课文和范文,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学生能准确无误、清楚流利地把课文背下来的并不太多.通过检查,我发现了这样一些令人担扰的情况:学生背诵时加字、漏字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就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因袭传统的“串讲”法,不论课文长短,不分讲读和阅读教材,不看学生对象,只要是文言文,就一“串”到底,就把整篇文章肢解得面目全非。可是这种教学方法,老师却习惯,学生却满意。如果有谁勇于改革一下这传统的“串讲”教学方法,老师中就会有人非议指责:我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成一组画卷,课文的导入则是画卷的扉页;如果把语文教学比成一组乐章,课文的导入则是乐章的前奏。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十分注意每篇课文的导入,选准最佳入口,把学生顺利导入课文的情境。怎样才能最恰当地导入课文呢?我在教学中有以下三点尝试。一、连前贯后导入法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编单元,在知识的前后衔接上没有数理化那样严密;在年代先后上,又不如历史那样有序。所以,导入课文必须注意由远及近,连前贯后,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课文过渡到新的课文。比如讲鲁迅的小说《药》和《祝福》,首先引导学生“过电影”,对初中  相似文献   

16.
最近 ,笔者分别听了两位农村小学教师组织的《坐井观天》课堂教学 ,印象颇深 ,想把这两节课的片断推荐给同行 ,以供研究。《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文中的小鸟在井沿上 ,青蛙在井底 ;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大得很 ,青蛙说天不过只有井口那么大 ;小鸟说 :“你弄错了。”青蛙说 :“我没弄错。”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两位老师都引导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引导方法不同 ,所以效果也不同。教师甲是这样引导的 :师 :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 :小鸟说得对。生 :青蛙说得也对。师 :你们想想 ,天究竟有多大 ?生…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知道: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眼睛。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处名胜古迹的话,那题目就是这处名胜古迹的大门。作为导游的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非游不可的浓厚兴趣呢?一位教师是这样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课的:随着语文课本,我们可以去世界名城威尼斯,看那...  相似文献   

18.
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阅读课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运用启发式教学,做到教师"启"而学生"发",语文课堂教学应大胆改革,应把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发挥,大胆想象,大胆畅所欲言。我想,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像以往教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课本情境,我看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课堂教学情境的目的主动权在于学生,因此应把主要角色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否则,任你嘴皮磨破,  相似文献   

19.
教学文摘     
辽宁盘山三中语文教师魏书生坚持培养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进入魏书生的课堂,可以看到一切活动都是在时间控制下进行的:“用五分钟读完这段课文,说出大意”.“用两分钟把这段课文背下来”,“想一分钟”,“用五分钟写出提纲”.……他经常向学生讲科学支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骆驼和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骆驼和羊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谁也不服谁,因而争论不休,最后找老牛评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教学时,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续编故事,通过故事延伸理解课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挥想象的空间,提供训练表达能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