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亚瑾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3):41-42,48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在"彷徨"时期塑造的寻路者形象,子君勇敢而盲目,很快坠入毁灭;涓生却时时反思着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断地追寻,但始终找不到理想的方向,只能"用遗忘和说谎"作前导,去走未来的人生路。  相似文献   

2.
判官庭审记     
行走于地府和人间的催命鬼屡次向判官报告说,在人间,说谎已成为人的一种习惯,人们长时间地锻炼说谎,竟然能做到在说谎时脸不红,心不跳。就连催命鬼自己也多次听信了人的谎言,上过当。判官决定审一审人为什么要说谎。第一个进来的是一位村干部。他在一个小村当了多年的村干部,做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否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迄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纠缠于鲁迅是否自由主义者身份似乎并不必要,重要的是明晰鲁迅在哪些方面和自由主义产生确凿有据的关联。鲁迅的一生特别是早期曾多次引用自由主义理论家的言论,鲁迅的"以众陵寡"论和自由主义的"多数暴政"、"多数统治"主张如出一辙,鲁迅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立场、鲁迅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理解也在自由主义那里得到回应,鲁迅事实上对自由主义并无厌恶之感。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是"无所属"的,他不属于任何主义,但又和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多种主义发生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生态课堂”之“三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课堂"是如今教学界比较热门的一个名词,也是很多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课堂教学境界。那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生态课堂"有怎样的特征?又该如何构建?我认为",心态""状态"和"动态"是构成课堂教学"生态"的三个重要元素。"生态",首先是一种"心态",是引领学生"全程参与"的心态。传统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6.
猿虽是得道的,有仙性的,但却只能留在人间。猿可看做是鹤留在人间的沉重肉身。猿不是"仙猿",而是本质上的"谪仙鹤"。猿的这一意象恰恰让李白看到了自己,成为李白自我的一种镜像。李白是仙人,但却是一个"谪仙人"。他是一个不幸的凡间仙人,他找不到重返青冥的路。  相似文献   

7.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一生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或明或暗地发现尼采哲学的痕迹。而在鲁迅后期的创作中,由于生活经历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扬弃,从而具有他自己的色彩,但我们仍然在文本中可以看到,尼采对他的影响仍然存在。文章以《铸剑》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分别指出"超人"、"怀疑主义"和"权力意志"这些尼采的哲学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显现与嬗变,体现尼采对鲁迅后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汪敏华 《家长》2012,(2):17-18
儿子小时候,我最喜欢给他讲"诚实的艾伯"的故事:艾伯走了好几里路,只是为了归还素不相识的人1元钱。但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亲戚的孩子时,他却惊叫道:"走好几里路去归还1元钱?艾伯真是个大傻瓜!他可以自己要那1元钱啊,他可以说谎啊!"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12.
最佳方案     
“说谎”是孩子惯常采用的方式,以遮掩自己的过失和不当行为。孩子说谎原因多半是两个:1.怕做错事,失去父母的爱;2.不愿面对挫败的结果。改变孩子的说谎行为,关键在于引导孩子把内心的矛盾和惶恐说出来,消除他的误解。同时父母也需要反省自己,是否把成败得失看得太重,使孩子产生输不起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沈从文对鲁迅的评价及其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多有论及鲁迅的字,尽管建国后比建国前要少得多,但仍可以发现。他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继1947年底发表《学鲁迅》一之后,再一次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沈从已经自觉地把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纳入到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另一方面,仍有他的独到之处,即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形态。探究建国后沈从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到他的真实心态,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的两位学大师之间的关系,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5.
幼儿如果说谎会被人们认为是坏孩子,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就此断定幼儿是个坏孩子。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多少年来,小学鲁迅教学几乎沦为鲁迅研究专家遗忘的角落,小学语文鲁迅教学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迫切要求我们及早地弥补这个小学教育的“缺口”。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人物如果离开了小说中非常独到和精妙的典型环境,则无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可见,读鲁迅的小说,不可遗忘的是他的典型环境的开拓。下面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鲁迅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  相似文献   

18.
张婧 《生活教育》2013,(2):88-90
幼儿的“说谎”现象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成人要具体分析孩子说谎的心态和动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现根据小班一幼儿说谎的个案进行分析,并梳理教师的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方舟 《文学教育(上)》2011,(23):152-153
提到鲁迅,大家脑中会闪现出"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字眼。其实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鲁迅"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我记得从小学开始,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  相似文献   

20.
鲁迅研究虽然有一个逐渐从后期鲁迅向前期鲁迅、早期鲁迅推进的过程,但对给予了鲁迅思想与文学发生深刻影响的"童年经验"仍然重视不够。这种童年经验不仅成为终身守护鲁迅心灵的精神家园和他文学发生的原型与灵感,而且在沟通与越地远古先民的精神传承中,奠定了他热爱自由、反抗压迫的天性取向;同时在与自然、生命、农民的亲和中确立了他和底层民众(以农民为主体)的血脉相通的左翼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