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以社会认同为前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育人目标、思想依托和行为外化相对应的基础导向力、价值取向力、精神推动力和行为规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主要力量。在分析4种力的来源与作用方式的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动力模型,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化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核心矛盾,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价值一致性、现实互需性和内容耦合性,这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新时代,要持续巩固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组织力、感召力和协调力,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价值基础,强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主体协作,激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能,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3.
话语权与话语力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张力结构,把握话语权与提升话语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双重逻辑。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话语建设要在把握话语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话语力。作为话语在运行过程中生成的影响人和社会的力量表征,话语力包含理论解释力、议题吸引力、表达说服力、传播辐射力等四个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话语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劲动能。提升话语力,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坚持理论创新,提升话语解释力;强化议题设置,提升话语吸引力;调适话语表达,提升话语说服力;优化话语传播,提升话语辐射力。  相似文献   

4.
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从人的需要视角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性目标的转化、内容的时代化、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要以平衡发展为切口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维度、载体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要以充分发展为抓手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题力、亲和力、认同力。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迁,不仅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个体需求和个人关切,而且更加严峻地挑战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成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必须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的要求;回应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特点的变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加"有滋有味""供需平衡"的要求;回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要求;回应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的个人关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三观"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工作对象、价值取向、目标原则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以协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彰显经验与优势,回应环境变迁所带来的新挑战,提升其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的前提下,探索推进社会工作的理念嵌入和方法嵌入,促进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从完善自身素养、实现自身职能和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方面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力。  相似文献   

8.
严威  许通 《河南教育》2023,(2):11-13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果弱化、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参差不齐、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下,提升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个结合”是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引领力的必由之路,为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引领力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指引。在“两个结合”视域下,聚焦核心能力建设,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是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引领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拓扑心理学的角度对微信教育力进行了阐释。据此提出高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坚持以人为本,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关系、教育信息、教育路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0.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效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接受动力,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可分为教育主体的导向力、接受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介体传导力以及环体支持力。"四力"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合力,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  相似文献   

11.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一是彰显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二是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恰当原则、适时原则和适度原则。"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理论说服力;融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提高现实践行力;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增强文化渗透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升其政治引领力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发挥政治引领力的效力上仍存在一些现实挑战,本文通过对提升辅导员政治引领力的现实意义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提出要从补齐专业能力短板、构建政治引领的协同育人体系、增强网络政治引领话语权及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精细化管理这四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政治引领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前一些高校辅导员在胜任力方面尚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着力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并着重在理论素养、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民心、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有待于其得到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心理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精神动力,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抗疫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及时回应不良社会思潮对思政课的挑战,必须准确把握疫情形势,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可以引领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增强思政课政治引导力和价值塑造力,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实施"抗疫"价值观教育,把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方向,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性、选择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四重空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活动,"社会总体性""在场"在这四重空间有不同的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逻辑为指导,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始终"在场"的观点,建构新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角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产生新变化,即变为人们多元化的思想品德需求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人们这一需求之间的矛盾,并衍生出主体与客体、内容与方法、理论与实践、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等具体矛盾的新变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积极关切和回应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妥善化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现实中的具体呈现:“因时而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顺势而为”,通过提升客体获得感巧妙化解主客体之间的供需矛盾;“秉轴持钧”,通过解决好精神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胜任力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高校教育行政及管理部门、高校、教育研究者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都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此问题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胜任力"概念引入该领域前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素质问题研究;开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特征及模型开展研究。因为该项研究尚属开始,还未能对更多问题进行深入与具体的探讨,如缺乏对权重的讨论和维度客观性的全面论证、模型的应用研究有待深入、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其他外部因素有待全面考量,这些都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是多元社会思潮流传和交锋最为活跃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展教育渠道,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主动回应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依托"四史"强化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思想武装是前提、思想疏导是关键、思想转化是最终落脚点。"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学习"四史"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引领力的重要着力点。所以,提升高校思政课引领力就要依托"四史"来强化思想武装力、思想疏导力和思想转化力。具体而言,一是"四史"是理论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是一系列伟大精神孕育之历史,更是孜孜追求共产主义实践之探索,其丰富内涵能够为学生思想武装提供重要内容依托;二是"四史"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情怀,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标准、方法和立场;三是依托"四史"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思想转化力,就要使课堂"四史"教育与学习成果转化共同推进、与社会实践有机衔接、与实践治理相互配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思政课"四史"学习中不断实现精神成长、思想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