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的选举流弊与曹操的改革张兆凯东汉季年,其选举流弊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重名士清议;一是重族姓间阅。清议或谓乡间评论,是东仅中叶以来乡闾宗党对所辖人物的学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所作的鉴定。这种鉴定可褒可贬,一般采取“风谣”的形式,具有高度概括、简洁明...  相似文献   

3.
汉末魏晋时期,时局动荡,士林风气发生巨变。士人在言语上由切近人事的清议转变为玄远旷达的清谈,在行为上由通脱变为放诞后又归于平和,在思想上由崇儒转为玄佛《。世说新语》见证了汉末魏晋士人由士大夫蜕变为名士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他们抑郁的精神状态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叙传性序文作为序体文学重要之一类向为研究者所瞩目,但关于汉代叙传性序文何以产生、盛行,其与传体文学尤其是后世之自传之异同,却鲜有研究涉及。笔者以为,汉代的叙传性序文盛行,就其本身的生发而言,主要体现在叙事学意义上的独具特色:而外部因素则与碑铭的兴盛、民间清议尤其是郡书的盛行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出仕之前,曾有过十年躬耕生涯。他究竟躬耕于湖北襄阳隆中,还是河南南阳,电学界聚讼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持襄阳说者举出了四条理由:(一)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二)诸葛亮躬耕于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三)宛县(河南南阳市)为曹魏集团占据,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的占领区自投罗网;(四)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许多名士师友,他的亲属也全都居住于襄阳。这四点中,最后一点可置之勿论,因为诸葛亮的至交亲朋多在襄阳,与他在哪里躬耕并无必然联系,最重要的是前三点。乍看起来,这几点理由铁案如山,不可改易,然而细细推敲,竟有许多扞格牴牾之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爰撰短文,聊申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持襄阳说的同志。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名士归隐现象普遍盛行,这种现象一直贯穿此时期.  相似文献   

7.
佛教论著常以"弥天"称谓东晋名僧释道安。此称谓源于道安与襄阳名士习凿齿的一段对答。道安对中国佛教发展贡献甚大,可谓具有"弥天"功绩。道安和他的事迹也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相似文献   

9.
关伍 《初中生》2015,(1):20
世上总有那癫狂嚣张之人,恃才傲物.而物物相克,也有那博学温厚之人谦虚以待,折其锋芒.此话前半句,说的是习凿齿.习凿齿,晋朝时人,襄阳豪族,中原名士,居士.  相似文献   

10.
曹氏父子在汉魏禅代中对待士族的态度貌似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其承续性策略贯穿成熟的政治艺术。曹操早年因出身和行事个性而难被士族认同,在战争实践中他不认同过于注重有行的清议遗风,勇于打破士族阀阅,不拘品行地开放性用人,对大族名士限制性使用。局势稳定后的集权进位中,对于不合作的大族名士震慑、打压,甚至杀掉其中的翘楚人物孔融、荀彧,迫使士族屈从自己的威权。继任的曹丕削弱武功集团亲近士族集团,颁布九品官人法,在他的笼络下,士族集团积极支持汉魏禅代。  相似文献   

11.
刘霞 《襄樊学院学报》2008,29(10):70-74
平行语料库被广泛运用于翻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性,使得平行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时有诸多的局限。文章基于英汉主语的差异性展开对平行语料库的对等翻译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运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不同于传统的机器对词的翻译,而是基于语境基础上的意义对等翻译。它的应用范围目前主要适用于比较固定的文本和法律条文的翻译,同时平行语料库的推广还要借助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汉末荆州府(治所襄阳)时期整理经典和搜集图书为古襄阳藏书奠定了一定基础,促进了汉末古荆州区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今探讨之实为究襄阳作为古荆州郡县首府的官府藏书之源流,为人们研究襄阳藏书这段历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襄阳的得名有因襄山而名说和因襄水而名说。襄阳的南、西有山,却不见北部有山,主襄山说难以成立。襄水说又分汉水说和襄水说。而考古所见,在今襄阳城南的山上直至汉水边,西周以后的遗迹基本连成片,几乎没有中断,可见襄阳因汉水得名同样不成立;襄水就是今天的南渠,又称襄渠,它正好位于襄阳城的南面,从水、城的相对位置和文献记载看,襄水是襄阳城得名的依据。考古发现证实,今襄阳城区域战国时期确实有人类生活的迹象。襄阳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的发展过程决定了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襄阳建城的基础。西汉前期襄阳城以县级治所出现,并逐步得到发展。东晋以后襄阳城基本定型,并与现有城区基本重合。襄阳城经历由居民点,到军事据点和堡垒,到县、郡级治所,到大州首府,再到一般地级行政区划首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新莽末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右,三辅士人云集其帐下,因而陇右短暂地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但因隗嚣和士人主流在王统天命观上存在严重歧异,导致士人相继东归光武。从不愿起兵到有志图王、欲效西伯,隗嚣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和转变过程。他相信有德者居天下之位,是对刘汉正统天命观的一种反驳。隗嚣自身也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他在陇右文化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相似文献   

15.
汉代书牍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牍文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应用文体,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古人编纂文集时的大量收录到今人众多书信集的编选,从古人文集序、文论中的阐述到现代学者的论及,都说明了这一文体的价值之所在。而对于汉代书牍文的研究,前代学者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有些问题如汉代文书私邮状况、汉代书牍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等,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班固对汉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固在《汉书》中为十余位西汉赋家立传,全文载录了18篇赋及其有关情况。他对汉赋的性质渊源、兴盛原因、社会功能、价值地位、创作原则作了理论阐发,对赋作也有评点解析。他的许多真知灼见连同他作为官方学者的历史局限,都对后代的汉赋研究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9.
现在论及魏晋六朝小说时,一般笼统地指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从这些小说和魏晋六朝人对这些小说的相关论述出发,得出其时的小说观念相比汉代的小说观念也显得落后。这并不符合魏晋六朝的实际。魏晋六朝的小说观念,在沿袭了汉代小说观念的同时,相比汉代小说而言又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在魏晋六朝人对小说娱乐功能和虚构手法的事实肯定,以及与之相应的魏晋六朝小说中历史叙事向小说叙事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桐木韩氏家族,是宋代极具代表性的以政治、学术显世的士大夫家族。自韩亿以进士起家,至其子韩综、韩绛、韩维、韩缜,产生了二宰相、一副宰相、一知制诰,衣冠之盛,一时为天下冠。其家族里籍变迁及世系传承就是典型宋代士大夫家族沉浮兴衰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