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校于1989年秋首次开办业余“专业证书”教育,招收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及高中以上化程度,在专业技术岗位或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的年龄偏大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在职人员。通过两年业余“专业证书”教育的培养,使其达到本专业岗位所需相当于大专学历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无成形的办学模式和成熟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为保质保量地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们对业余“专业证书”教育中的若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部委     
今年职业教育侧重三方面工作;农民工业余学校被纳入建筑项目审批;八所高职校单独招生;劳动部门发起“学楷模”活动;建设类高职交流经验;  相似文献   

3.
“校闹”本质上是严重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侵犯学校及师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将“校闹”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势在必行。从法理视角看,法律意识淡薄、学校安全法制保障不足、执法司法不严是“校闹”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构建“校闹”治理法治化体系过程中,亟需重视法治宣教以提高法律意识;加快校园安全立法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成立家校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丰富治理手段;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筑牢法治防线。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高效教育好孩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这势必要求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校需要行动一致,向儿童提出相同的要求,给出一致的准则、目标和信念。”但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重要教育者。笔者就良好家校关系的重要性及如何使用“微信”、“微博”等便捷的网络手段建立良好家校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与提高,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教育科研兴校战略提出可靠的依据;二要树立意识,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为教育科研建好路,搭好桥;三要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做好组织、队伍建设和选题工作;四要用“经营”的思想来从事教育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研究;五要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六要增强服务意识,各级管理、服务部门为教育科研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与家庭内部因素有关,也与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有关。基于家校社协同视域的剖析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主体缺位、责任意识不强,教育观念陈旧、方式方法欠妥,教育环境堪忧、默化作用不强,隔代教育弊端多、替代作用不明显”“家校合作较少、家校沟通欠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薄弱”“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多重困境。对此,家庭应明确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环境、优化隔代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社会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社区教育协同作用,助推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7.
“双减”新政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通过家校云沟通的互动实践,探讨了利用钉钉软件进行家校云沟通的策略,本文首先研究了当前的“双减”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等五育共育;其次是要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深层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管理机制。通过宣传学校的育人理念,积极引导家校合力共育,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与发展,加强家校共育,积极与家长进行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强化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以取长补短的方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学校与教师通过互动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使亲子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共同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等相关活动,回归育人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9.
青岛市职工技术学校,隶属 市工人文化宫。是在市总工会的支持下,为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而兴办的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多门类的综合性职校。 学校自1972年创建至1988年间已发展为“一院两校”的办学格局。即“青岛海洋大学青岛成人教育学院”、“青岛市职工业余技术学校”、“青岛市总工会科技业余学校”。1992年元月又将两校合并为“青岛市职工技术学  相似文献   

10.
“三全”管理的实施与效果○李菲教学管理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有关于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框架的构想,提出了实行九年五段的考核办法,即“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见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  相似文献   

11.
要构建农村小学和谐教育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立足实际”的思想;要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管理为根本手段.促使教育和谐,达“和谐教育”之目的。这样,农村小学教育将会是一个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的春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提出“科研兴校”作为教师管理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实现教师转型与学校教育改善的同期互动。内含三层涵义:实现教师转型的原理;实现学校教育改善的原理;实现教师转型与学校教育改善的同期互动原理。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重要的创新路径与育人范式,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五育要素的挖掘、联结和有机融通,高效、可持续促进学生与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近四年来,“五育融合”的理论依据日趋完善,“五育融合”的实践样本逐渐成熟,依托“五育融合”的作业设计与评价改革方兴未艾,贯穿“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范式和课程初步生成。当前“五育融合”区(校)本化实践依然面临教育生态紧张及内生动力不足、价值导向游离、协同治理机制不畅等新困境,还需从重构学习生态、打造协同机制、优化教育治理和推进智慧教育等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已不是新鲜事。然而,“教育科研唯文论”、“教育科研也要治‘乱’”、“泡沫科研”、“科研浪费”等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怎么了?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找寻问题的答案时发现:课题多了,但是不知有多少回,教师只是帮助专家检验教育实验假设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论文也多了,但是有多少论文,能让我们看到教师的身影,听到教师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辛酸和愉悦。教师,本应是中小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15.
观点     
新生入学教育应把握好四个环节;“封闭式”管理,抑制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产学合作缘何校“热”企“冷”;建立适应“双证课程”的评价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回首过去的五个春秋,宝丰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8年,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2000年,通过省政府“两基”巩固提高目标验收,并荣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教育教学质量跨入全市先进行列,教师队伍的学历状况明显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实现了五大突破:一是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二是教育科研成绩喜人。配合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加大了教育科研投资,建立了教学科研网络,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三是校园建设突飞猛进。5年共投入校建资金10190.63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29457m2,改造校舍79…  相似文献   

17.
优秀生档案     
郑阿阳优秀生档案编号1300668071309。女,1980年7月出生。吉林省长春市幼儿师范学校音师96级2班学生。现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副书记。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共青团干部。1998年被评为长春市优秀团干部。1999年获长春市“五·四”青年奖章。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参加校青年业余党校学习,并任班长。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连年获学校二、三等奖学金。爱好文学、擅长写作,是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特约通讯员、《影视广播图书周报》特约小记者,曾在“芳草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工作兢…  相似文献   

18.
五育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育整体的人”是开展五育的逻辑起点。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本质理解偏差、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足、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应确立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强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设计、打造“三力整合”育人格局、构建实践取向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1908年建校的百年老校、现代名校——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形成了敢为人先、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工作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一直注重挖掘红色资源,开展文化特色建设,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五旗教育”“五红阵地”,蜚声全围。进入新世纪,学校义以“画面文化、向上教育”为具体形态,推进素质教育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奚恩红 《辽宁教育》2022,(20):86-89
通过全面统筹、系统推进,上下联动、全员覆盖,搭建直播平台,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课程设置,实现“五育”促成长;采取扁平化管理策略,为线上教学全力护航,既“减负”又“提质”,营造“智慧教育”良好生态;顺畅家校联通渠道,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多措并举打造“‘五育融合‘’减负增效’、家校联通、师生共生发展”的线上教育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