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相和》是一篇经久不衰的文章,风靡小学语文课本几十年,使两三代人都从中明白了团结才能兴国安邦的道理,可以说是小语课本中的“常青树”。然而,常青树不倒,并不能说明就没有病虫害。在备《将相和》一文时,几处文字就让我心存疑问,通过翻阅课文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相似文献   

2.
<正>《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由“不和”到“握手言和”的历史故事,充分展现出了蔺相如与廉颇两人以国家为重的深明大义。文章重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看似简单的人物描写,实则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价值意义。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实质性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才能让学生全面解读其中的精神价值,从内心产生敬佩之情。《将相和》全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整个故事线索,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分别展开叙述,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重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多幕剧剧本课文《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最初入选教材时是篇记叙文《将相和》,课本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仗着过去教过《将相和》,我设计出了教案第一稿:简要回顾“负荆请罪”之起因;重点关注剧本第二幕“负荆请罪”之过程;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廉颇悔过之“诚”,蔺相如待人之“大度”。  相似文献   

4.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题目为《将相和》的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表现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里有三个小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文章语言凝炼,耐人咀嚼,各个故事曲折感人,又相对独立,是一篇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好教材。教学中,我以“理解——掌握——运用”为思路,深入分析教材,寻找训练点,科学设计训练,落实和迁移训练点,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名篇解读:带着问题读课文《将相和》是一篇著名历史故事,两千多年来代代相传。它的魅力在哪里呢?文章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将相和》这篇长文章,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呢?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尝试带着问题分三个层次去阅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8.
高一·二班的李晓辉,是一个喜欢历史的学生。一天,他在图书馆翻阅报纸,看到两篇关于书籍何时问世的争论文章。问题是由戏剧《将相和》中,饰演蔺相如的演员手拿线装书作道具引起的。《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时候造纸术尚未发明,  相似文献   

9.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10.
扣读重点法。“扣”就是扣课题,“读”就是读课文。许多文章都可以从文题中挖掘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可以从解题入手,紧紧围绕“预习提示”展开。例如,《将相和》一文,从题目来看,“将”与“相”之间是和好的,但其中必定有不和的因素。那么,我们可以从“和”——“不和”——“和”的过程中找出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从阅读中找出文中三个故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让学生理解赵国安定的原因是“将相和”。  相似文献   

11.
我是这样教《将相和》的我讲《将相和》这一课时,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单读的做法。在扫除字词障碍后,我对学生说:“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都说爱听。我说:“好,那大家就来当‘演员’吧!”同学们愣了,我接着说:“明天上课,就由同学们来讲‘将相和...  相似文献   

12.
《将相和》由三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小故事组成,其间蕴含着较高的思想性,是一篇文质兼优的文章。课文通过记叙蔺相如不畏强暴,跟秦王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出色完成使命,维护了赵国利益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说明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能捍卫国家利益的道理。教学这篇课文,可通过以下途径渗透思想教育。一、审清题意,揭示思想内涵《将相和》一文的题目对课文内容作了高度浓缩,它既介绍了主要人物,又点明了文章中心。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揭示其思想内涵,为理解…  相似文献   

13.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的,详细具体的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将相和》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就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因《将相和》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所以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是必经途径。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  相似文献   

15.
[设计意图]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迂的《史记·廉颊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精读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一脉相承,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亲近名著.得到文化精华的滋养。  相似文献   

16.
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下列质疑 :一、古代的宝玉都是璧吗?二、凡是璧中间都有眼吗?三、人教本和义教本插图中“和氏璧”的形状为什么不一样?四、和氏璧是怎么一回事?五、课文中只提到“大将军”而没提到“相” ,怎么能说“将相和”呢?上卿就是“相”吗?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对此 ,考证如下 :一、关于和氏璧和中间的眼据《韩非子·和氏篇》载 :楚人和氏(一说作卞和)得玉璞(美玉包孕在石内叫做璞)于楚山中 ,奉而献之于厉王(前757年即位)。厉王使玉人(琢玉的匠人)相(检视)之 ,玉人曰 :“…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组织了一个听课小组,听了黄笃清老师三节语文课。一篇长达1400多字的情书比较复杂、含义比较深刻的“将相和”,黄老师只用三个教时教完了。第一节,准备谈话:介绍时代背景,讲述课文大意,处理一部分生字新词,范读、试读,以及进行读后谈话等工作,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全面地分析了人物性格,揭示了主题;第三节,着重指导儿童做了编写段落大意、复述、朗读、总结等工作,使儿童对全篇作品获得了更完整更深刻的领会。在三节课中,大家一致认为黄老师的分析课教得更为出色。黄老师的分析课为什么博得大家的好评呢? 首先是黄老师较深入地钻研了教材,掌握了教材的精神实质。“将相和”是一篇文艺性教材,是我国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作者叙述了蔺相如一生的三件大事:完璧归赵;渑池屈秦;与廉颇交欢。在一次集体钻研的小组会上,同志们提出了各种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 本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两篇略读课文《景阳冈》《猴王出世》和《口语交际》《习作》及《回顾·拓展》几部分组成。单元专题“中国古典名著”贯穿始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学《将相和》一课,临近结尾,我作了如下小结:“《将相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忍辱退让,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要着眼于“性格描写”的主线─—五年制第九册第6组课文的备课思考安徽省望江县教委教研室胡月南这组课文,以“抓住人物的特点”为重点训练项目。全组教材有5篇课文,一类课文有《古诗三首》、《将相和》和《少年闰土》,二类课文有《一分试验田》,三类课文有《一张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