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实施,使得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的人数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他们在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政府和高校的重视。高校如何在做好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自强自立的品性、提升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各高校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东北大学贫困生资助现状,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困难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招生、收费等方面的巨大变革,高校贫困生群体已经日渐庞大。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针对他们的多元化资助的经济资助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当务之急,但如何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弥补当前工作方法的不足,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和认定是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才能使国家对大学生的支持和关爱产生更大的作用和社会效益,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潘安 《大众科技》2009,(10):150-152
汶川重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当前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之一。高校里的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是关系到高校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相继出台的资助政策加大了各高校的资助工作的职责。在尊重灾区学生的隐私的同时,资助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借此激励灾区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国家资助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根本落脚点。文章对当前针对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保护学生隐私不够、欠公平、主管部门不作为等现象,提出了解决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的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恩峰 《科教文汇》2012,(11):189-189,195
我国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从1952年实行的人民助学金制度开始,直到实行2007年新政策颁布实施后所建立的新的资助,无论是在哪个时期,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获得了很好的成效,在保证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2007年新政策实施后,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好地发挥了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作用。但是,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在其发展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尚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与成效。  相似文献   

6.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趋严重,而现行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着资助的供给分配矛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以学生为本;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各类资助资源;加大资助力度等具有操作性、效果显著的资助体系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入手,结合资助育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力争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把"育人"观念深入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形成资助为辅、育人为主的资助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国家现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以及现状。结合国家和高校的资助情况,总结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难度大、勤工助学岗位少、社会捐助渠道窄、学生信息不能实现动态管理等问题,是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症结所在。在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后,对于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越来越大,由于这类群体的特殊性,国家出台了包括奖助学金等在内的很多政策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求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全国各地经济水平、学生家庭状况不尽相同等复杂情况下,寻求一种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贫困生认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西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及资助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已经成为被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如何正确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对西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认定方法和资助体系,以期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进而建立一个统一、公平和高效的资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杜江山 《中国科技纵横》2011,(15):311-311,307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导致思想认识存在误区、面临“心理贫困”危机和综合素质不高全面发展受限的问题,而学生社团在解决这方面问题时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是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沈凯烈 《中国科技纵横》2011,(2):332-332,6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资助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一直困扰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本人结合自己在高校落实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际体会,归纳总结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新的工作思路,达到有限资源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国家资助资源的去向和教育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许多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通常通过班级成立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指导下,认定小组的人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材料逐一查阅,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认定困难等级。由于班级认定小组成员不可能全面掌握每位申请学生的详细家庭经济情况,所以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和材料内容等做出决定,认定人员的责任意识、工作态度等方面的主观差异都会对认定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14.
王宁  严会军 《大众科技》2011,(7):250-251
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幅增加,覆盖面越来越广,对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资助金额和资助覆盖面的大幅增加,广大学生对受资助情况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受资助学生的基层评选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大幅增加,一些隐性矛盾突出甚至激化。在新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好资助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使国家的济困政策及专项资金合理地落实,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汪爱娥  肖虹 《科教文汇》2013,(19):173-174,176
高校有一个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承担重要的角色,关系学生资助工作的成败。为此,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做到行使资助权力与承担首要责任的统一;通晓资助宏观政策与拟定微观标准的统一;推动经济脱困与精神脱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高校有一个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承担重要的角色,关系学生资助工作的成败。为此,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做到行使资助权力与承担首要责任的统一;通晓资助宏观政策与拟定微观标准的统一;推动经济脱困与精神脱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陈瑜 《科教文汇》2014,(34):180-181
当前,我国关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面、受益面在不断扩大,很多贫困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缓解了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顺利完成了学业。然而,这种经济资助实质的资助模式弊端凸显,对贫困生更为突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引领不够,为此,笔者提出“经济资助———精神引领———能力提升”的“铁三角”优化模式,从减轻贫困大学生最直接的经济困难问题到减轻对贫困大学生影响更深、更久远的心理问题,最终过渡到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关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面、受益面在不断扩大,很多贫困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缓解了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顺利完成了学业。然而,这种经济资助实质的资助模式弊端凸显,对贫困生更为突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引领不够,为此,笔者提出"经济资助——精神引领——能力提升"的"铁三角"优化模式,从减轻贫困大学生最直接的经济困难问题到减轻对贫困大学生影响更深、更久远的心理问题,最终过渡到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里的贫困生越来越多,为此国家推出贫困生助学资助计划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此资助行为中许多贫困生的隐私权被侵犯。本文对贫困生资助中对学生隐私权侵犯行为的表现、特点以及解决途径进行分析,以使高校在物质上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应保护好他们的隐私,帮助学生知识、心理双成长,真正达到资助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俞珊珊 《科教文汇》2009,(10):1-1,11
我国高校资助贫困生工作主要采取奖、贷、助、补、减等措施,如何在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条件下,创新资助模式,既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又可以让贫困学生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