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资源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大的瓶颈约束,但问题不在于资源稀缺,而在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认为要从资源的利用方式出发去理解资源,把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统一起来看待,既要揭示资源利用的内在规定性,还要说明资源利用不断被拓展的变化过程。探讨后发现,正是资源不可分割的共享性,决定了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及其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正是资源的共享性实现了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通对接,并在资源的共享基础上不断地内生出构成合作利用的新资源,从而资源的外延得以不断地拓展,而所谓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在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转换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陈枫楠  沈镭 《资源科学》2013,35(7):1339-1346
分析中国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性等特点及其变化,对把握当前中国资源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基于CNKI期刊文献,本文对1981-2012年间的资源经济学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自然资源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为主;同时生态系统资源和战略资源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随着产业升级,资源经济学对产业的关注也在变化.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于学科建设、资源开发与规划、资源核算、资源供需、资源产权、资源经营、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2003年之前,资源经济学以定性分析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文献迅速增长.综合看,国内有关资源经济学实证类的研究还较少,且集中于资源功能价值评估、最优化配置和资源供需等方面.未来资源经济学需加强实证类和国际性研究,深化资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利用、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煤矿信息技术不能被简单看作是一种容易获取的、可被模仿的技术,它是一种更强调跨系统功能,跨组织部门与跨地理区域的资源。论文以煤矿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源基础理论对煤矿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了识别,给出了煤矿信息技术的8种关键资源分类。利用过程理论建立了一个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层级,直观地展现煤矿信息技术价值形成机理。最后,论文将资源基础理论与过程理论相结合,从动态视角构建了煤矿信息技术资源产生价值的理论框架,探讨煤矿信息技术这种嵌入式资源如何在煤炭企业实施、融合阶段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4.
郝冬冬  黄美香 《科教文汇》2013,(30):191-193
文章以长尾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长尾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图书馆5年典型工作为例,提出了挖掘数字资源、拓展工作模式和细化目标读者的改进策略,借以构建出兼具信息集聚和人际交往功能的、去中心化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与信息服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要介绍我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思路,通过对信息化过程中“信息”的内涵与作用的探讨,提出由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人员三个要素构成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论述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服务升级为利用信息资源拓展人类的信息功能,并提出图书情报人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崭新概念,国内外尚未见编制先例,需要对其进行开创性探索与实践。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核算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的方法与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性阐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核算的目标、内容与原则,并结合浙江省湖州市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实例探讨了土地资源核算的难点和发展方向。该研究建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以核算土地利用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资产变化为主线,反映土地资源资产在核算期间数量、质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化是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上的难点,土地数量与质量变化会通过改变土地的功能改变土地资源的价值。然而,目前的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化方法还不能够客观体现土地资源因其区位和质量差异所引起的功能差异。借鉴土地多功能性理论,建立土地功能价值定量化评估方法将是开展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值得尝试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崭新概念,国内外尚未见编制先例,需要对其进行开创性探索与实践。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核算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的方法与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性阐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核算的目标、内容与原则,并结合浙江省湖州市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实例探讨了土地资源核算的难点和发展方向。该研究建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以核算土地利用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资产变化为主线,反映土地资源资产在核算期间数量、质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化是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上的难点,土地数量与质量变化会通过改变土地的功能改变土地资源的价值。然而,目前的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化方法还不能够客观体现土地资源因其区位和质量差异所引起的功能差异。借鉴土地多功能性理论,建立土地功能价值定量化评估方法将是开展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值得尝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吴晓敏 《科教文汇》2012,(14):105-10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单纯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自觉地利用好教师资源、挖掘学生资源、合理调整和拓展教材资源。  相似文献   

9.
宋萍 《现代情报》2003,23(11):134-135,178
本文通过对网上信息资源特点和服务方式的介绍,提出了构建高校资料室专业网站的原则、方法和组织模式以及资料员的角色转变,旨在拓展它的服务功能,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0.
“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概括云计算基本原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带给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模式,以及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和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不足之处,并讨论了"云"化网络信息资源的构想以及此构想的发展前景,最后提出并详细介绍了云端信息资源流动架构模型的构成与功能,同时,分析了此模型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从而明确了云计算这种高效、强大的新型计算模型用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处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琳莉  张俊飚  何可  田云 《资源科学》2014,36(9):1925-1932
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户对农膜、农药瓶及化肥包装物等农业生产性废弃物处理方式的选择,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利用行为主要受到农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以及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影响。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以及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正;务农年限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负。因此,增加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立,组织农户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农户农业收入以及提升农户的受教育水平,都将引导农户选择科学环保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国浩  卢晓庆 《资源科学》2011,33(10):1924-1931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开采的概括,分析得出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运用DPSv7.5.5软件,结合焦作市住村矿相关数据,计算出各年份该矿的实际综合效益,并对影响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的要素对回采率的影响程度进行确定,得出相关要素的最优组合。为今后煤矿企业的科学开采提供参考。对于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的提高,合理的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最大化,其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敏晰  马宇  刘威  王亚杰  李新 《资源科学》2021,43(3):577-587
中国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对资源生命周期内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耦合机理,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绿色发展指标构建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中国2007—2017年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①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先降低后增长,2015年受国内外政策、市场环境影响达到峰值,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政策作用效果显著,环境治理成效明显;②两系统的耦合协调优化趋势不明显,分为2007—2010年的耦合改善阶段、2011—2014年的耦合降低和2015—2017年的耦合改善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循环利用中资源的高投入、废弃物的高排放以及低水平的资源循环。应从控制资源投入和废物排放量的层面完善资源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规范资源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中的流动,进一步采取协调两系统的措施强化两者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信息资源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拥政 《现代情报》2007,27(5):61-63
循环经济的实现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循环经济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得目标,解决建筑业建筑垃圾问题,文章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和逆向物流理论,构建了建筑业逆向物流系统。首先从参与主体、回收对象、回收目标和系统功能四方面对逆向物流系统环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回收系统、资源化系统、信息系统、政策法规系统为主体结构的逆向物流系统。通过系统的构建,提高逆向物流的运作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6.
姚海琳  张翠虹 《资源科学》2018,40(3):567-579
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有效缓解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为促进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不断修正和调整政策重点,政策处于持续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深入研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演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其阶段性重点和发展趋势、探究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促进政策体系的优化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1978—2016年中国中央政府颁发的172份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根据高频词聚类结果,从政策主题、利用对象、产业链环节、政策措施四个维度刻画不同阶段的政策特征,探寻政策演进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政策发展历程分析,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体系经历了探索起步、初步形成、快速发展和战略深化四个阶段。②从政策演进规律分析,政策主题由宏观向具体转变、利用对象由工业废弃物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转变、产业链环节由回收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政策措施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③从政策演进动因分析,外部宏观环境和产业自身特点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论文最后提出完善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姚海琳  贾若康 《资源科学》2018,40(11):2280-2296
当前,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为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双重约束,政府投入大量补贴资金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补贴效果备受关注。为了探究政府补贴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利用2012—2016年5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TFP呈现非线性影响;而且,补贴对企业TFP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与企业获补贴强度密切相关:在(1.5%,1.6%]区间内补贴显著促进TFP增长,在(1.6%,2.7%]区间时补贴无效率,大于2.7%时补贴显示出抑制作用;进一步对门槛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补贴在促进阶段刺激了企业研发投入,而在抑制阶段增加了企业的寻租成本。最后,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完善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补贴政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估算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才志  汤玮佳  邹玮 《资源科学》2012,34(3):589-597
本文从国际和区际两个层面上对我国2000年和2008年粮食贸易导致的虚拟资源要素(虚拟水、虚拟耕地)、虚拟生态要素(虚拟化肥、虚拟农药、虚拟农膜)流动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无论国际还是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的流动量均呈扩大趋势。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结果表明,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西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对粮食贸易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产生的资源、生态、经济效应分别进行探讨,发现虚拟资源生态要素调出区在为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及调入区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农业生产挤占绿水资源而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并且经济发展也蒙受着较大损失。最后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援助战略、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绿色农业以及利用国际资源五个方面对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的维持机制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资源循环过程蕴含了原生与再生原料的耦合配置、正向与逆向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协调、区域间隐含环境责任的跨境转移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在各维度管理的交叉处易于出现责任重叠或责任真空现象,亟需对资源循环制度体系进行统筹设计。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各维度存在的独特资源环境外部性差异,探索了跨维度政策效果间存在强烈相关性的原因。以中国电子废弃物中的铜资源为例,构建了资源循环的减量效果核算模型,通过设置原再生资源税及环境税改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应用、清洁发展机制推广、洋垃圾严格入境约束四种跨维度制度情景,模拟了资源循环过程对资源减量和废水及CO2减排的影响效果,并集成优势策略,构建了跨维度政策组合情景。结果表明:各维度间政策工具的联合应用均能实现激励相容,且跨维度政策组合情景达到更优效果。相较基准情景,在2010—2030年间,该组合情景将增加91.06%的铜资源减量化效果,提升近8倍的废水及CO2减排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各维度政策工具的拓展方向,在原料维度可促进强制手段、市场手段与认证手段的联合应用以提高再生原料使用比例,在链条维度可充分挖掘废弃产品中蕴含的资源价值、残余功能价值与潜在信息价值以构建循环型商业模式,在区域维度可利用制造业大国的比较优势以提升中国在资源循环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由集群内节点级企业、网络级产业链、平台级辅助机构三大要素组成,其合理的组织结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现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的最有效组织形式.上海化学工业区从延伸产业链、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开展循环经济,取得经济、环境效益的双重回报,是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最佳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