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该说,随着价值中心的解体和市场经济对个人欲望的带动,90年代初兴起的“晚生代”写作,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在中国登场的一次文学冲击波。只是,文学对现实的敏感,也同样伴随着作家们对“个体”的模糊理解。更多的人对“个体”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个性”、“群体与个体互动”的辩证关系上,就是满足于对“个人权益”、“个人主义”的理解。“晚生代”部分作家评论家虽然打出“个体即身体”的旗号,试图突破“灵”与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人看来,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真是一团糟。他们认为中国文坛目前除了极少数的作家仍在坚持理想主义的写作外,大多数的作家尤其是九十年崛起的所谓“晚生代”们,就简直堕落得很不象话。作家没有理想,作品没有灵魂,一切都是人类欲望形而下的恶劣暴露和描写。一些评论家对此痛心疾首地指出,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歧路和末途,是文学最不堪目睹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晚生“晚生代”作为更加晚近的文学后继者,似乎离较为晚近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更加遥远,这不知道是文学历史的一个疏忽,还是“晚生代’咱觉的故意谋杀。如果是文学中的自然失误,那就意味着人们无奈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者的结合是“新潮”小说的独特标志)的精致和高级化,倦于艰辛和寻找,厌于“新写实”的粗泛俗浅。如果是“晚生代”对于文学先行者们的不满,自觉地与前不久的文学对抗,反抗和背叛已形成的传统,那意味着文学又一次处于尝试突破困境的时期,他们打出的新旗号是要寻找在高级和低俗之间的中间出路Q对于文学中…  相似文献   

4.
批评界关于“晚生代作家”的指称众说纷纭,有着不同的命名,甚至有“命名的尴尬”之说。文章认为,无论是“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作家”,还是“‘文革后一代’作家”、“‘断裂的一代’作家”等,不同的命名虽各有其特点和所指,但还是以“晚生代作家”的指称最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因而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确认。、  相似文献   

5.
“晚生代”作家恰逢其时,由于90年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文化价值体系的消解,为他们“个人化”写作摆脱“道统”和集体神话提供条件,以他们更为单纯直露的经验开始文学上的“自我造型”.他们没有文化的负累,因而使“晚生代”小说无所顾忌和如释重负地回到市井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谈论晚生代小说的时候,不应当忘记它与“新写实”文学一个不约而同的准则——真实性、客观性、自然性.它们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小说创作繁荣但精品不多。先锋之后的小说失去了80年代的激情和喧哗渐趋平静,小说向边缘漂移,市场化对文学开始发挥作用,现实主义在调整中发展,晚生代异军突起,女性写作自成风景,新小说家们大多面对当下写作,个人化写作渐成时尚。作家群体既分化又互容,小说思潮总体上是淡化的。  相似文献   

8.
“无名的时代”,批评家们似乎更热衷于命名,焦虑的人们似乎已感到这是填补空缺的时候,已是书写文学史新的一章的时候.批评家和小说家们已将文学市场操作规律稔熟于心,在安迪·沃霍尔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十五分钟的明星”感召下,一时退居边缘的文坛似已旗号林立,热闹非常.这是公元一九九四年,文学在经过几年的沉寂,在“失去轰动效应”,在不情愿地退出中心位置后,一干文学从业者们准备为重整旧河山而悲壮地打拼.“晚生代”、“新状态”、“新体验”、“新市民”、“六十年代出生”纷纷登台,一批文学新军崭露头角,初现光芒.在这批1995年被确认为“新生代小说家”群中,就有邱华栋.作为新生代的一员,也作为更加晚生的一  相似文献   

9.
1985年起中国“先锋文学”成为了一种有相对固定指向的命名,实际上评论家对“先锋”的理解并不一致;但八十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勃兴,毕竟显示了一批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不懈探索和实验的可贵努力;而最终的失败,则是暗示了当代作家在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思想、技巧时的某些通病。  相似文献   

10.
从Aptronym的渊源、类型及功能视角,探讨英美文学中人物命名从拟人化到标签式、象征型、戏谑性的艺术演化过程,发现拟人化命名同寓言体文学,标签式命名同现实主义文学,象征型命名同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戏谑性命名同现代主义尤其荒诞文学之间的大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者的角色是在文学活动的整体流程中定位的。文学批评者应是优秀的鉴赏者,其拥有健康的批评心态,端正的阅读态度,敏锐的鉴赏感觉;文学批评者还是深刻的评价者,其能在哲学的层面,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动态的历史眼光来把握文学;而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者是一个智慧的再创造者,其不仅历史地成为联结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纽带,也巧妙地再创造了文学、创作者和接受者。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中语体风格的不同表现取决于批评家的“写作”姿态,批评家对于文学观念、人格追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不同侧重导致了文学批评在语言色调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出,批评的语体风格是由“叙述”性走向了“描绘”性,从语体风格所体现出来的视角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批评家的“写作”姿态,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促使批评视角转换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也呈现众声喧哗之势,但是繁荣背后是肤浅化和过度自由化的危机。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批评是必要的,但也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好在网络文学与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有内在的承继关系,可以成为专业批评家介入网络批评的有利条件。另外,专业批评家也应该积极地适应网络文学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4.
葛红兵是当代文艺批评界颇具个性的大家,从批评家的独立品格和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来看,他以充满朝气的新锐性而成了文学批评界一道亮丽景观。全文力图从三维立体坐标轴内外来阐释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自群体文化批评到个体文化批评、伦理文学批评到身体文学批评的理论构架和趋势,运用不同的空间视域观察其出于斯而高于斯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文学理论强势入侵与国内大众文化普遍兴起之时,如何继承与发挥传统诗学精神是当今文艺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对古代文论的文献研究固然重要,但中国诗学中的原创性与开拓性精神,是中国传统诗学的精神内核之一,它将成为当今阐释各种文学现象的精神资源与动力,并在文艺学建设中重新释放它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晚清同光年间,小说《儒林外史》的评点达到高潮,在江浙间形成了一个以天目山樵为核心的晚清文人评点群体。与以往小说评点不同,《儒林外史》的评点者和爱好者们在评阅小说的过程中互通信息,交流心得,使其评点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一家之言的形式,更好地兼容了各家之说,使我们看到了早期文人群体交流的情形,而他们最具特色的考证式的小说研究方法也为小说研究指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危机及重建可能性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批评面临三方面的危机:一是批评家的离去与批评视野的转移;二是批评原创性的匮乏;三是批评家的道德感的淡漠.据此,当代文学批评重建的可能性方案为:要建立当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立场;批评家要关注现实,直面人生与现状;批评家要有自己的心灵尺度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9.
英国19世纪著名的文学家、社会评论家之一托马斯·卡莱尔的声誉经历了数次的起起伏伏。直至20世纪后半叶开始,卡莱尔丰富深刻的思想才重新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卡莱尔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他的英雄史观和他对其他文学大家的影响和启发上,对卡莱尔有关社会和谐、有机发展方面的深刻思想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批评家在"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背景下,逐步认识到诗歌具有重情感、重文采的特质,并且要求二者的互动统一.尽管情采论见诸于创作实践,出现了轻"情"重"采"的偏差,但也毋庸置疑,较之于传统的文质说,此论显然更为深刻地触及到诗歌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