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德国没有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直接对应的教育类型,但德国的各类教育都重视实习,重视应用,德国有关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法律和制度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实践提供了制度保证。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一是企业实践力度的增强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二是企业实践必须调动企业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明确企业实践的顶岗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晓凌 《陕西教育》2009,(7):51-51,53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德国的近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职业培训方式的实用化倾向.德国高职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使学院和企业实现双赢.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现行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地方企业的需求,使得高职教育在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方面提高不明显.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加强培训方式的实用化,凸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德国没有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直接对应的教育类型,但德国的各类教育都重视实习,重视应用,德国有关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法律和制度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实践提供了制度保证。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一是企业实践力度的增强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二是企业实践必须调动企业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明确企业实践的顶岗内涵。  相似文献   

4.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但人们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并不全面。本文报告了作者对德国职业学院和企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查结果,介绍了“培训基于岗位,课堂设在企业,利用大学资源,派赴海外就业”的教育理念,总结了它们在实行小学期制、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中的经验和特征,分析了对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德国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培训条例的制定及培训的组织、考核、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情况,并谈了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沈洋 《教育技术导刊》2013,12(3):101-103
高等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培训,能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加快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企业培训环境、建设思路和技术实现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高职院校参与企业培训的实施方案,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社会人才建设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游文明 《职教论坛》2007,(9S):36-3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需求与企业的需要不尽吻合.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不尽吻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服务社会的需求不尽吻合等。究其原因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需求的主动适应能力不强.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职能的缺失等等。根据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以及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深入研究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及其成功经验,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其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史文杰 《教育探索》2008,(8):136-137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是德国实施高职高专教育中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获锝成功的关键。目前德国有55%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他们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点、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学校教学由学校主管,企业培训由企业全面负责。其特点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技术员教育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样的地位。进而分析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技术员教学计划和爱科特教育集团技术员的培养方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技术员教育进行比较,结合其可借鉴的经验,阐述了德国技术员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德高职教育与企业关系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德国企业在"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参与度比较低,借鉴德国企业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我们应准确定位企业与高职教育关系,推进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激励机制,使高职教育发展由学校本位向企业主导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责任和人才竞争力意识,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由于其较好地实现了提高劳动者素质、树立德国制造品牌的教育价值,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和秘密武器。近几年,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推进  相似文献   

13.
从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视角.研究德、澳、美、日四国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方式,提出为了确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有效性,政府要落实工学结合的合法地位;高职院校要提高工学结合的相关性;高职院校要强化培训和应对市场变化功能: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共同加强工学结合“学程”和“工程”的管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管理方面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方面,极为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规格,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另一方面,强化教师聘任制度中的市场因素,主要体现在兼职教师的数量大量增加.本文就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情况进行一个国际比较,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彭红玉 《职教论坛》2004,(31):56-57
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管理方面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方面,极为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规格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另一方面,强化教师聘任制度中的市场因素,主要体现在兼职教师的数量大量增加.本文主要就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情况进行一个国际比较,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以及师资培训方面的介绍,阐述了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剖析中德职业教育之差异,探索我国职业教育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下半年笔者到德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学习,重点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在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基金会的安排下,先后参观考察了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联邦工商业协会、德国国际教育研究所,考察了博格综合职业学校、乔治.施菜辛格高级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培训学校等多所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培训机构,还参观了沃尔夫堡德国大众汽车厂、海德堡印刷机厂、齿轮厂等大型企业,所到之处耳闻目睹了德国的职业教育,感触颇深。德国产品以高质量保持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德国有一个完备有效的职…  相似文献   

18.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者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对德国职业教育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以期对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德国高职课程的特点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德国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德国高职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即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又用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根据德国基本法(宪法)的规定,“双元制”的一端——职业学校属于各州的高教部门管理,而“双元制”的另一端——企业则由政府负责管理。其中由教育科学部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则是企业培训的法律基础。“双元制”采用的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许多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人才需求.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与机遇。德国在政府组织下设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常设机构——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发布的《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综合报告》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发展、保证充足的技能供给、保持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消除社会排斥及增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