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言""象""意"及三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将作品看作是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层基本的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在这些相同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不同。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二者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各自的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林美琼 《教师》2020,(6):40-41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即过分追求"得言"或是一味追求"得意"。其实,"言"和"意"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只有二者兼得,"言""意"交融,比翼双飞,才能使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对诗"意"的把握,对诗"意"的解读除了要打通阅读经验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充分尊重诗歌的"言"、"义"、"象"、"意"四层结构和"言"、"音"、"意"三层结构的双重召唤结构这一个性特征。这一个性规定了在文本解读的整体意识下其解读的一般流程:看看,定"调";读读,明"义";想象,造"象";读、悟,解"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以往知识经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理解力、联想想象力、感受力、直觉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读"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产物,皎然诗歌理论与俄国"陌生化"理论分别代表着中国唐代诗学、近代西方诗学的相关建树。通过比较的视野对两套理论展开研究,能够发现二者的理论生成逻辑均显示出由"言"到"意"的演进过程,作为外在符号存在的"言"往往成为影响内在性"意"的工具和手段。两套理论话语的具体建构来看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皎然诗论之"言"主要针对"为诗者",俄国"陌生化"理论则是关注"言"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对主体造成的影响。皎然诗论中将"自然"作为诗歌语言最高的美学追求,"陌生化"理论则倡导"新奇"的艺术表达形式。上述二者作为中西美学历史阶段中的特殊形态,彰显各自文化传统的同时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成为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6.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7.
从"言(象)意说"和"能指"、"所指"理论看中西绘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比较中西两套艺术话语系统这一角度阐释中西古典绘画题材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较发达,西方则更擅长叙事性绘画,如历史画、宗教画.中国的"言(象)意说"和西方的"能指"、"所指"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体现了"图像"与"话语"的关系;不同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整体结构、两对范畴的含义、每对范畴的关系和侧重点不同.不仅"言"、"象"、"意"这三个范畴及其关系在<易传>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并且其整个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易经>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能指"、"所指"理论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本深层结构阐释的嗜好,与西方人重视文学叙事性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三言""二拍"是明代最为重要的拟话本小说集。在这五部作品中,两位作者塑造了风姿各异的女性形象,其中最有特点的一类便是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本身承载着深刻的内涵,一方面表现出了明后期对女性的尊崇和女性意识的萌芽,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作者本人的性别观。虽然"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尚未出现以"双性同体"为视角的研究论文。本文力图结合荣格"双性同体"理论,重新审视"三言""二拍"中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透视该类形象所体现的女性人格特征和男性人格特征,尝试为"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神学美学与道家美学都围绕着"不可见性"与"可见性"建立起各自的"象论"。神学美学由"神无定形""道成肉身"到"三位一体"的言说过程,铺开了一条"超验美"的言说道路;道家美学则经由"大象无形""得意忘象"到"三言"的言说过程,走向了"超然美"的路径。比较神学美学与道家美学的"象论",我们能在比较美学的层面上去把握中西文化的内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对比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在被抛弃后的表现,分析二者的反抗行为在反抗意识、反抗方式和反抗结果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并从文化背景角度分析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地缘因素、封建伦理观念对国人的影响与封建礼教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桎梏,以期为新时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谭祥燕 《考试周刊》2009,(19):21-22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的“言、象、意”意境构成的学说,借鉴审美鉴赏力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提高这一美学观点并运用文学及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对实际翻译作品作具体分析论证,拟说明直译在释义上具有可发展性,因此它本身有着较为根本、深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很""真""非常"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的用法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将这三个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HSK动态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对这三个词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本文从本体研究入手,以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HSK动态语料库,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分别从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很""真""非常"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归纳出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探讨出偏误形成的规律。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找出避免偏误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使留学生能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宋飞 《江苏教育》2012,(4):21-23
本文通过对苏派"言意教学"已有成果与课堂实践的追问,尝试从原点破译"言意共生"的语文本质:立足"言"之根本、求索"意"之灵魂、翘望"人"之新生。据此来指导"言意共生"的课堂实施:构建语文的"科学世界"、追寻语文的"文学世界"、生成崭新的"人的世界"。并提出"言意教学"立足语文教育哲学视阙的新发展:"言意"本体的当代澄明、汉语哲学的诗意回归、生命实践哲学的鲜活再现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语言学转向的观照下,庄禅常常被混为一谈。然而事实上,庄禅语言观有着相当的差异。庄禅虽都认同"言不尽意",但其内在理路与发展路径却不尽相同。其一,就"言意矛盾"的产生而言,庄子主要强调的是"体道难言",而禅宗更多地侧重"假名说法";其二,就"言意矛盾"解决之方法探寻而言,庄子主张"得意忘言",而禅宗则走向了"不立文字";其三,就针对言意矛盾的具体实践而言,庄子的"三言"与禅宗"机锋""文字禅"看似都有着"胡言乱语"的倾向,但二者依旧同中有异,庄子凭借象罔玄珠走向了"立象尽意",而禅宗则选择了"不离文字"的"绕路说禅"。在一定程度上说,"言不尽意"之庄禅殊途为语言艺术之发展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路径和审美境界,前者为唐诗型,后者为宋诗型。  相似文献   

15.
"居然"与"竟然"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使用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对"居然"与"竟然"两个词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作了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曾祥芹 《天中学刊》2015,30(1):82-84
《曾子立事》中的"言必有主"说,承继了《易传》"言之有物"的传统,从"言"的远近、虚实、是非、善恶、好坏,多角度地揭示了文章内容构成的基本法则:"言不远身""神言弗致""流言灭之""止于至善""多言而慎"。曾子对"言语作品"的20种划分,为文章品鉴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用读写促成完美的"言意转换"。从语文教学的三个主要理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三以"读法与教法来探讨以读写促成完美的"言意转换"。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9.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不可避免是一种"唯我论"哲学。也是现代性语境下西方哲学危机的根源,在解决西方哲学危机上,列维纳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他者"理论,而《老子》中所提及的"道法自然""致虚极、守静笃""无为"等概念正是"他者"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音律工整,言简意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饱含人文底蕴,深具教育价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实际课堂中,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文""言"矛盾突出。"文""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二者合则利分则伤。本文即分别从读——入"言"、抓关键词——入"文"、联系生活——悟"文"三个角度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合一的实现途径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