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中心资料,选择出国使节的日记和游记作为文本,探讨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欧美世界日常生活的关注.这些文本的记述内容广泛而细致,本文从文化心态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近代早期国人为何这样记述西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如此关注,是人类和常人关怀生活的第一主题决定的;中国近代早期国人对西人日常生活记述的意义在于兼采他位的文化建树,丰富和发展本位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2.
“有闻必录”作为近现代中国报刊重要的指导思想,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影响深远.“有闻必录”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特定时局中报人利用“有闻必录”启蒙国人;报人为推卸责任而刻意强调“有闻必录”;商业报纸用“有闻必录”来促进营销;政局多变、交通通讯不便等情况下只能“有闻必录”.“有闻必录”新闻观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的过程,也反映了我国早期报人在新闻价值认知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中的信息载体,近代西欧报刊与画展、舞台、音乐会、咖啡馆、图书馆等共同组成了城市公共文化和舆论空间.报刊本身是一种纸质的城市公共话语空间,汇集了广大市民的观点,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近代西欧报刊真实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譬如公共画展、公共音乐会、公众剧场、图书馆、咖啡馆等.近代西欧报刊并积极推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譬如由私人化向公众化转变,话题聚焦点由文学艺术向政治转变等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报刊滥觞于西方传教士在岭南的办报活动。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启蒙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动了中国报刊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也推动了中国出版业、印刷业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岭南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5.
甲午一战,中国惨败.在严重的民族危机跟前,时代呼唤新的媒介以唤醒国人实行变法图强,深受刺激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通过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参政的愿望;社会迫切需要新的媒介以疏通壅塞的社会风气与启迪民智.在这种背景下近代国人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6.
从传媒话语权的视角对清末报刊的历史进展进行了梳理,论述了近代国人逐步从洋人手中夺回公共话语权。到了维新运动时期,掀起了近代中国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原有的慈善思想受外力的冲击和影响,由传统向近代嬗变,最终形成了具有崭新内涵的慈善思想。教会在华兴办的慈善机构,是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最直接的途径;西学报刊的传播,使国人对西方各国慈善福利事业有了清晰的了解;部分中国人海外的亲身见闻促使人们对于慈善的认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以洪仁王干、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习他们的慈善与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了各自的慈善福利观。这时期我国慈善福利观也呈现出古今贯通,中西汇聚的特点,并影响和促使了慈善事业向近代化与制度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交正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型,走入国际正轨.恭亲王奕诉作为晚清政坛中资深的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奕诉由避敌庚申之役崭露头角,与西人交涉中从开始外交思想转变,进而发出自强御侮的呐喊,最终做出开放性的外交实绩与主张,这些观念和认识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外交思想和原则,而同近代的外交观念更为贴近和契合了,进一步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晚清保险广告依附于转型时期的近代中国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在宣传保险知识、提高国人保险意识,促进中国近代早期资本市场的形成和推动近代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和成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季民初,进化论的风行,使人们的历史观念发生了变革。新式的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仿效西人注重历史教育以拯救危亡、开启民智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目的、内容、课时分配、教材教法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虽不至尽善尽美,但它加速了历史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促使了国人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华文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宗教宣传是传教士最早的办报理念。报刊在发展中逐渐以宣传资产阶级言论自由、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主张中国改革封建主义政治体制为特征。传教士的早期办报特征,在某种意义讲也决定了近代华人早期办报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邸报”和“京报”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要求的近代报刊.第二.“报”、“刊”不分.中国近代的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从形式上看,当时的  相似文献   

13.
甲午一战,中国惨败。在严重的民族危机跟前,时代呼唤新的媒介以唤醒国人实行变法图强,深受刺激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通过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参政的愿望;社会迫切需要新的媒介以疏通壅塞的社会风气与启迪民智。在这种背景下近代国人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4.
在吴汝纶由桐城派大儒向近代学者转变过程中,报刊成为其获取西学新知、了解时局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吴汝纶将阅报视为国人因应"变局"的一个重要手段,力倡封疆大吏和地方官员支持与推动报业发展,其本人也身体力行,积极投身报业实践。他既主动与报人交往,也曾尝试开办报馆,更希望借此实现融汇中西、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5.
近代早期是西方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西方历史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成为西方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有力推动者.近代早期,西方教育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的深刻影响,出现了古典学术的复兴和新旧教派的教育竞争;而且大学的发展令人瞩目,它突破了原来的规模和水平,在教学内容、学科设置、入学人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时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世俗化;与此同时,北美殖民地也出现了文化教育的复苏.近代早期西方教育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具有多样性,其演变遵循着渐进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早期是西方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西方历史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成为西方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有力推动者.近代早期,西方教育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的深刻影响,出现了古典学术的复兴和新旧教派的教育竞争;而且大学的发展令人瞩目,它突破了原来的规模和水平,在教学内容、学科设置、入学人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时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世俗化;与此同时,北美殖民地也出现了文化教育的复苏.近代早期西方教育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具有多样性,其演变遵循着渐进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上海作为近代中日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和中心,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得风气之先,在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先后由国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1898年创立的中国女学堂,是国人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普通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向清政府申请刻制学堂公章时正式定名“中国女学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体系的近代化相当程度上在追慕西方,基督教会为中国提供了近代特殊教育的典型范式。20世纪初叶之前,教会是中国特殊教育的唯一设办主体,继后,国人方才自办。然,来华教会特殊教育机构亦构成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损;中国近代又是一个激烈泛化抵制西方物事人文捍卫中华传统的时段。客观上说,近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范式为标准,但近代化又应该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在一个大的国度,若无国家的独立自主,要步入近代国家也无从谈起。由此产生:为了中国的近代化,西制须留下;为了国家的主权完整,干预中国内政的西人须离开。  相似文献   

19.
回眸近代以来国人在文化问题上的心灵轨迹,可以大体上做出如下刻画:由于现代性的刺激,国人实现了由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但是现代性维度使文化自觉沿着自否性的路径展开,使国人陷入了文化自卑。后现代维度的确立,为文化自觉实现由文化自卑向文化自信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在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避免文化自卑的另一个极端即文化自负,防止由"西方中心论"跳到"东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20.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谭嗣同对初步形成的中国近代新闻理论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强调报刊是助兴民权的“权力最大”,可以也应当成为实现维新派政治目标的最重要最有力手段,是其办报思想的核心观点;指出日报为“助人日新之具”,直接关系国人贤愚,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是其办报思想的极重要观点;提出“报章总宇宙体说”的原创性理论,是其为中国近代报刊第一次体风变革贡献的一块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