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学习》2012,35(5)
《诗经》是在周代礼治社会背景下编纂的,其中贯穿了周礼的思想观念。仅就《诗经》中五篇悼亡诗试做考证剖析,以见一斑。《小雅·蓼莪》《桧风·素冠》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为人子者当尽孝的道理;《秦风·黄鸟》通过痛悼"三良",斥责野蛮的殉葬制,表达了礼治社会下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唐风·葛生》《邶风·绿衣》一为妻悼夫,一为夫悼妻,皆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家庭稳定,以促进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的礼教思想是一致的。《诗经》较少正面描写礼仪、阐述礼教教义,它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礼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狭义角度来说,悼亡诗不仅指悼妻诗还包含悼夫诗。创作主体性别的不同决定了悼夫诗与悼妻诗在某些方面具有差异。《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一书中有近百篇具有代表性的悼亡诗,可以一窥悼妻诗与悼夫诗侧重点与揭示对象的不同。一方面,悼妻诗侧重表现诗人自我即悼亡主体的苦痛,悼夫诗则以丈夫为中心,侧重悼亡客体。另一方面,悼妻诗重在揭示妻子的贤良淑德,悼夫诗则是对丈夫一生中光辉处加以弘扬赞美。由这两个方面可体现出男性创作悼亡诗与女性创作悼亡诗间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诗经》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诗》与史、与政教的关系,在前人的著述中不下百十种。《诗》可以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保存了用人生活的各个画面,成为后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诗经》所写的周代,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虽一夫一妻制已基本形成,但多婚或群婚的残余形态尚存;宗法礼教虽正逐步渗透到婚姻生活中去,但尚未形成主导力量.由于地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当时的婚俗呈现十分复杂的情况.周代业已进入宗法社会,落后的渔农经济需要劳动力开发,以家族为主体的社会集群也需要人丁来壮大,孝敬长辈、奉祀祖先、延续后代.实已成为没有宗教的“教条”,这些都与当时的婚俗密切相关.有关《诗经》与周代婚俗之关系,笔者尚没有读到这方面的文章.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的抉微发隐,来阐释《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婚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诗经》中的典型弃妇诗《邶风·谷风》与《卫风·氓》的分析,可以了解周代"匪媒不得""六礼""出妻"等婚姻习俗、礼仪和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女性视角加以考察,它非常显地体现了周代“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周代男权化秩序的影响下,《诗经》中“男尊女卑”女性观具体表现为一夫多妻、丈夫可任意弃妻、包办婚姻等内涵。  相似文献   

7.
《周礼·地官·媒氏》常常被《诗经》研究者引用,借以说明在周代那样的初民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自由而开放,并推断这是《诗经》中大量恋歌产生的社会基础。文章则从民俗学出发,考察《诗经》文本,指出《周礼·地官·媒氏》恰恰说明周代男女恋爱的不自由,但是“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风俗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男女的心理,从而产生了大量清新可爱的民间恋歌。  相似文献   

8.
思妇原型源自《诗经》中的情爱诗,是当时社会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情感艺术的折光。因为从她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局限于封建社会初期的周代,而是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很有代表性。所以说,她们具有深刻的社会与现实意义。《诗经》中的这些处于婚姻爱情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既是对当时现实社会中的女性一定程度上的再现与升华,同时又反映了时人对至情至爱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以女性为主人公,反映她们对男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以男性为主人公,反映他们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思恋。这些诗歌大致揭示了周代及周代以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执着专一的态度,当然,其中也隐约可以看到礼教世俗对爱情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10.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妓与姬进入到文人笔下的悼祭文学主题中,是古代文人对妓姬角色进行人伦关怀的艺术表现。伤悼这类对象有着较为特殊的情感指向和文化蕴涵。较之悼亡妻、亡友之作,悼妓姬文学特定的情感取向极为鲜明。在伦理文化观念和诗学正统思想挤压下,古代悼妓姬文学以其主题人伦角色关怀所蕴藏的独特生命激情,一定程度上冲破礼教“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规约和雍容典雅之饰,真切地展露了古代文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具有较高的人性价值、审美效应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公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制礼作乐,是我国传统礼教的创始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他又多才多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周代文学的奠基人,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说周公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首先因为周公写作了《诗经》里最初始的诗篇。“《雅》、《颂》之作,实皆在成平之世”“’。《大雅·文平》是周人自叙开国史诗之一,无疑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周文干处歧,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下,散宜生日:‘段可伐也’,文王弗讲、周公旦乃作诗曰:“文正在上,放昭于天。周虽旧邦…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两首以词的形式写成的悼怀亡妻的作品,堪称古代祭妻篇章的不朽之作,都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文章试从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兄弟姐妹关系是中国家庭伦理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诗经》中有25篇涉及这一关系的诗篇,其中大部分为兄友弟恭的和睦关系,只有"国风"中少数婚恋诗描写薄情寡义的兄弟形象。两类截然不同的同辈血亲关系之形成皆与当时宗法制度和礼教制度相关:一方面,周代早期家族笼罩下的家庭模式和宗法政治体制需要和睦的兄弟关系来巩固贵族统治;另一方面,周代后期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逐步巩固,男尊女卑的礼教制度使兄妹关系走向冷漠无情。  相似文献   

14.
集周代社会诗歌文大成的《诗经》 ,既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光辉文学著作又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然而前人多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其价值 ,而很少涉及到它所反映的其他社会内容 ,例如周人的宗教哲学观等。从《诗经》的大量篇章中 ,论证周人宗教哲学观在《诗经》的表现并进而分析周人之宗教哲学与殷人宗教哲学的相承相因相革的关系 ,从而论述周人宗教哲学反映于《诗经》的内容 ,是周人对殷人宗教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集周代社会诗歌大成的《诗经》,既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光辉学作又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然而前人多从学的角度去研究其价值,而很少涉及到它所反映的其他社会内容,例如周人的宗教哲学观等。从《诗经》的大量篇章中,论证周人宗教哲学观在《诗经》的表现并进而分析周人之宗教哲学与殷人宗教哲学的相承相因相革的关系,从而论述周人宗教哲学反映于《诗经》的内容,是周人对殷人宗教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周代社会宗教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演变轨迹以及《诗经》文学语言的发展规律等宏观考察中,基本还原出《诗经》作年的参照依据,并就《诗经》具体篇目的内在标志和其他有关文史古籍资料,初步划出《风》、《雅》、《颂》的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诗经>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诗>与史、与政教的关系,在前人的著述中不下百十种.<诗>可以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保存了周人生活的各个画面,成为后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悼亡诗”是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儒道思想在悼亡诗的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两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经》向人们展示了周代社会的广阔画面,其中不乏有关女性生活的内容。从这些原汁原味的记载中,可以发掘周代各个阶层女性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女性美的界定及其所反映出的不同流派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