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铉的傲气 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闻名干世。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有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宋太祖深知徐铉的学问和为人,传旨一名不识字的殿侍去陪同徐铉纳贡。当这位殿侍陪伴徐铉上路后,从渡江开始,  相似文献   

2.
徐铉是五代宋初过渡诗人中颇有声名的一位诗人,而学术界对徐铉及其诗歌的研究非常少.本论文从四个方面对徐铉及其诗歌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徐铉其人部分中初步探讨了徐铉的生平与交游情况;在诗歌分类部分中将其诗歌分为酬唱诗、送别诗、咏物诗、题壁诗、其他等五类;在诗歌艺术特征方面,指出其诗歌对仗工整、善用典故、平淡流易、清新自然等特征.在整个五代宋初的诗坛上,徐铉是连接唐末五代与宋初诗坛的重要过渡.  相似文献   

3.
以愚困智     
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  相似文献   

4.
由五代入宋的徐铉的送别诗打破了晚唐以来许浑等人模式化、机械化写作的模式,立足于自身感情的抒发,借送别他人之际,诉说自己的归乡之意、思乡之情。徐铉的归乡之思,更多的是他无奈之情的流露。他已将故乡的概念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不仅仅是地域范围、乡土亲情层面上的思乡,更多的是寻求精神领域的一种寄托,包含了更多的寻根意蕴。  相似文献   

5.
徐铉要来京城述职,朝廷照例应派人去京郊迎接。大臣们都不愿意去,因为徐铉口才太好了,怕万一他提个问题,自己回答不上来太尴尬!宰相问了一圈,朝臣们都往后躲。宰相如实上奏,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这事交给我。他把皇宫里不认字的太监找来十个,随便点了一个说:“你去接徐铉。”那个文盲太监诚惶诚恐地来到郊外,拜迎徐铉。  相似文献   

6.
徐铉注音是以《唐韵》为主要依据的。音义错位的现象,即徐铉注音与许慎释义不能对应,义错位现象选例作一些辨析。但仔细核查徐铉注音与许慎释义,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徐铉注音另有义,而许慎所释另有音。文章就此类音  相似文献   

7.
徐铉以《唐韵》为依据为《说文》加注反切注音,因此徐铉注音与《唐韵》注音的一致性非常明显,但从韵书收字的规模、徐铉切语用字的变化以及徐铉注音的实际结果出发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徐铉是南唐至宋初重要的文臣,堪称一代文宗。他在诗歌创作中,明显流露出对李白的推重与模仿,带有鲜明的"李白体"倾向。李白体就是不以构思缜密取胜,而以下笔敏速见长;作诗以气为主,风格豪放飘逸;语多振笔而成,往往不受拘束。徐铉率然下笔的创作积习、诗酒自娱的生活情趣、儒道兼容的思想内涵等均与李白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质论》是集中体现徐铉政治思想的一部作品.我们从其中现存的六篇文章中可以发现徐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论述君臣之道及君臣关系。徐铉的臣道观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家“义”思想为准的,要求臣子以天下公义为根本.再以道家无为守道、以损求益思想为护航以求全生保身。对于君臣关系,徐铉要求君子无为而臣子有为。并以师友相尊,最终实现上下交感、用心以一的政和人谐局面。  相似文献   

10.
徐铉是五代最后一个,也是宋代第一个论家。他的学观是五代后期宋代初期学实践的集中反映。徐铉论主教化,论诗则强调缘情,尤其注重诗歌的自适功能。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1.
贺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关于贺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贺铸其人,包括出身、生平和性格。二是词作,主要体现在版本、题材、艺术风格、诗化技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杜甫客居陇右期间,思想意识发生新变。诗人的目光从社会的理性转向个人的情感层面,情绪由慷慨激昂转向苦闷低沉,态度从积极进取转向冷静省思。对理想的理性审视,引发了对君臣观念的深省;对归隐的认真思考,表现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同时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力于诗歌表现形式的探索,并由此带来审美情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谪龙场道经湖南,作诗七首,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凶险处境的认识,对胜利的可能性的评估,摆脱凶险的对策,以及作者的信仰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赖以生存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 ;其次 ,哈代是比较早的描写异化现象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着重描写了传统的习俗道德对人性的扭曲 ;最后 ,哈代悲剧小说给我们展示的背景是超时空的 ,他把主人公的命运同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 ,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焦虑  相似文献   

15.
王统照在青岛工作、生活了近30年。在他大量的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在青岛、写青岛的诗文,以及反映其教师生涯、教育思考的力作。王统照在旅欧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专门考察,美育是王统照最重要的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人黄仲则一身漂泊无依,生活困顿,但他依然保有对自身价值的强烈肯定,充满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强烈自信.反映在诗歌当中,一方面是寒士的嗟贫叹卑,一方面是名士的高迈健举,二者颇具张力且相互映发,共同构成了黄仲则感愤诗歌的主题取向.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词中的"月"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词人借月抒发内心的悲愤、衬托自己凄凉寂寞的心境、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月亮意象之所以成为船山词中的常见意象,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月亮意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船山词清雅刚健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思想主导了宫廷肖像艺术活动,探究其早期肖像艺术观是深入研究康熙朝宫廷肖像艺术史的基础。 从文物和第一手文献史料出发,分析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首先,康熙帝的早期肖像艺术观以满族文化为本,通过宫廷肖像艺术传达巩固满族文化传统的信号。 第二,青年康熙帝借肖像艺术强化政治联姻、荣宠臣子、宣扬教化,以巩固其政治统治。 第三,康熙帝年轻时追求正面肖像构图的庄严感,喜欢写实性强的肖像画,支持宫廷肖像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 康熙帝的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包含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李卉 《涪陵师专学报》2013,(4):69-73,136
自1930年代中期始,已有文章对何其芳的创作进行评论,民国时期的相关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何其芳早期作品《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的评论;对何其芳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评议;1940年代对何其芳散文及创作道路转向的评论。民国时期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研究居多,有论者提出"何其芳体",因当时何其芳《画梦录》影响较大,成为不少散文写作者模拟的对象;而对何其芳创作道路转向,1930年代末期开始即有不少敏锐的评论者便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直延续到1940年代末;另外,何其芳创作的现代性、原创性及所受中外文化影响等论题,民国时期论者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