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炎论词主张音乐与词作并重,其"雅正"说实包括音乐之雅正、词作之雅正和雅词协音三方面。张炎提出"精粹"、"妥溜"等审美范畴,服务于"清雅"词论体系。融贯之美是他词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用以达到清空中有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浙派词以“雅正”为词学旨归。其内涵包括:倡醇雅——反对淫语艳词,力求雅洁清新,脱去亵秽;贬伉直——主张婉曲含蓄,认为词之正宗风雅蕴藉,排斥苏、辛一派的豪放词;标骚雅——提倡寄兴托意,借香草美人寄寓家国身世之感。厉鹗是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和巨匠,对“雅正”说加以补充和深化。其词论独特之处首先是明确揭示“雅正”的标准是“格高韵胜”,其次是将寄托的主旨由家国之恨转为内里情志,此外就是对词体的尊崇。  相似文献   

3.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为总结一代词章而《词源》。在论中,他推崇白石,力倡雅正,标举清空。“雅正”是张炎论词的基本原则,“清空”则是他论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要求。形成于康熙前期的浙西词派,以及嘉庆年间由浙西词派衍变的常州词派,其二的词学理论虽和张炎主雅正、清空的理论一脉相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相同。由此,可以说《词源》代表了词论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4.
汪超  徐安琪 《天中学刊》2006,21(3):96-99
朱熹词学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是南宋时期的特定产物。朱熹关注词体缘起,针对词的起源问题,提出“泛声”的假说。承袭苏轼“以诗为词”,朱熹以为词应具有“奋然灭寇”的社会功能。在词的审美追求上,受词坛复雅之风的影响,朱熹确立了“雅正”的词学标准,推崇和平粹美的审美理想,成为南宋复雅之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6.
清代浙派词以“雅正”为词学旨归,而随着流派自身的演变,“雅正”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二百年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前期朱彝尊等上承南宋张炎——确立期,倡“醇雅”和“骚雅”,严“正”、“变”之分;中期厉鹗等的强化补充——深化期,“醇雅”的标准得以确立,即“格高韵胜”,主张情调高雅,余韵曲包;后期吴锡麒、郭麟的融贯通变——修正期,主要在于“正”的突破,以“正变斯备”代替专宗姜、张,开放门户,导扬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南北宋之间,由于时代的原因,词论家都主张复雅,但是,古人所说的雅正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风雅的反映现实的精神,这是雅正的合理内核,一指文艺为政治服务,往往造成政治对文艺的粗暴干预.北宋后期李清照的《词论》继承苏轼门下晁补之《评本朝乐章》的韵味观,对词提出了情致加典重的要求,代表了雅正的正确方向;南宋初阳居士的《复雅歌词序》则把文艺的政治作用强调过头了,对中唐至北宋的词作基本取否定态度;同时的王灼、胡仔等人转而继承晁补之、李清照的词学观,一方面强调雅正,另一方面坚持词的韵味,促进了词的发展.正由于有了李清照、王灼等人对苏轼、晁补之词学观的继承与发展,才有了南宋词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雅正派     
<正>雅正派是南宋后期最具影响力的词派。雅正派非常重视韵律,以"中正平和"之音、"典雅纯正"之辞净化词,具有韵律精密清越、格调高雅幽洁、笔力清健冷隽的风格。所谓"雅",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内容上,写的是文人士大夫认为高雅的东西,写艳情时避免过分浅露或猥亵;二是在语言上,力求典雅,极少用通俗口语。雅正派与婉约派的华艳轻浮有所不同,但仍然继承了婉约派脱离现实、以形式为主、讲究辞藻的倾向,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发展。雅正  相似文献   

9.
张炎作为南宋末著名的词作者和词论家,以其丰富的词作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创作主张,在中国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炎的词作在内容上大都表现了其身世之感,在艺术上重视审音协律,讲究修辞炼句,提倡婉雅之风;其创作理论涉及到词的乐律及具体作法,提出了清空、雅正、意趣高远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0.
雅正说是张炎面对尴尬的宋末词坛所作出的尴尬的理论总结 ,这一理论并不十分契合宋末元初的词界实际。无论是就词坛的走向及生存环境而言 ,还是从词的的文体特色及音律来看 ;无论是就词人的创作及理论研究而言 ,还是从雅正说的影响及作用来看 ,词界已全面呈现出与雅正说不可调和的尴尬局面 ,雅正说已丧失了纲领性的意义及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雅正”是张炎词学贡献的主要特征。在理论主张上,张炎以“雅正”为中心,从核心理论、具体创作方法理论和对流行理论问题的批判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创作实践上,张炎以“求雅”为目标,从创作技巧和创作心态两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也正因此,形成了他词学理论、创作实践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北宋前期词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北宋前期词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在多样化的题材中都有所体现。第二是在前期词人佐欢娱乐的词学观念中,诗词"其间作用,理且一焉"的创作观念和崇雅的词学审美理想出现,标志着词学思想的新觉醒。同时,前期词人以具体的创作实践,确立了新的多样化的词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学批评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这就是用诗性言说方式来传达鉴赏和批评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为古代批评提供了诗性言说的理论范式,古代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在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诗性思维”、“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和体现出的批评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4.
扶乩是民间的占卜问疑风俗,明清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游戏。《阅微草堂笔记》中收录的34则扶乩故事,一方面描绘了清代士大夫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反应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扶乩这种民间风俗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因而多了一份道德说教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宋代农村词蕴含着丰富复杂的主题内容,其雅化和净化的创作取向带来了新的艺术特色,为词坛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反映了宋人不断变革的词学观念和推尊词体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表初大儒之一,王夫之的正统思想较为浓厚,其诗论大体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宗旨。他反对诗歌中有过激情绪,往往以风雅为标准来评价后世诗歌,推崇秦汉古封,贬低唐宋之诗;推崇抒情诗,贬代斜事诗;贬损民歌,反对人向民歌学习,从而使船山诗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严复先生的翻译作品对近代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所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为人们所信奉。然而他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实非正法”的翻译策略也不时为人们所诟病。本文拟通过勒弗非尔的理论,考察文本与文本之外的意识形态、历史环境和严复自身教育背景与政治诉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它们对严复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严复的文本选择与翻译策略对中国社会乃至翻译研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抒情成为了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而此际诗歌之抒情,受玄学影响,具一种透澈明净的特点。这种特点虽然因为诗人人生轨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一直影响了六朝以后的中国诗歌和诗论。  相似文献   

19.
陈子龙的词学思想是明清时期词学批评、词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正本清源的意识。陈子龙认为:由于明人过于低估词的价值,率意作词,也由于南北曲等俗文学的影响,致使明词俗化和曲化,走向了衰微。力图正本清源、振衰救弊,并把南唐、北宋词作为词回归本源的标尺。二、对词的价值估计和辨体意识。陈子龙既认同词为“小道”,其价值、品位与诗文无法相提并论,但又承认词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辨体意识强调词与诗、与曲的区别。三、对词体审美标准的体认。包括“四难”说和对词之“意”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创作名家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另类的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虽然少而零星,但自成一体,特色鲜明。如果说他的文学创作仿若一曲优雅抒情的浅吟低唱,那他的文学批评展露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一改往日的徐徐而歌,幻化为一个舞者,外露、放肆而又个性张扬。文章主要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进行考察:一是归纳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三个主要特色,即感兴、忧患与独见;二是分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不足,并解释其文学批评优劣的共生关系;三是探讨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价值,肯定其文学批评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