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现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赋兼善.秦现的词作品,以其情韵兼胜、感人至深的新风格,向来被人们尊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秦观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秦观这种凄厉哀怨、沉郁悲怆的伤心情致,不仅在其词作品里有着充分的表现,而且在其诗歌作品中亦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纵观秦观一生的诗歌作品,既有早年横放杰出、少不更事的狂放意气,又有平时闲后时期的闲雅情趣,然而更多的则是理想破灭、忧惧畏祸的绝望心态.笔者认为,“伤心”和“悲情”是秦观诗歌的主要感情基调.因此,在拙文中笔者以此视角为切入点,着力于秦观诗歌“伤心”情致和“悲情”意绪的深入开掘,并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这一感情基调的深刻内涵和形成原因做一深入地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相似文献   

3.
秦观后期词明显有一条渐进的自我成熟路径,所以将秦观词与其人生相结合的整体观照,可以清晰看到秦观词发生转变的历史时间点为绍圣元年,经历四年的贬谪颠沛之苦的积累发酵之后,最终由唯美细腻的婉歌转化为倾吐自我生命的极致悲曲,完成了词风的转型成熟。  相似文献   

4.
苏轼、秦观在词中通过泪、月、春景、秋景等意象,把个体的生命悲剧感引向命运慨叹的深度。词里既承继艳情思致,又结合各自身世表现出各自的人生观,进而在这个外忧离愁内忧生命的模式中渗透了生命的悲剧意识。虽然苏轼、秦观二人的家世、经历境遇大同小异,但由于人生观不同,他们的生命悲剧意识也是互有异同。苏轼的豪放旷达,让他超越现实,使其理想、抱负酣畅淋漓地宣泄。秦观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因而感伤凄婉,令人凄绝。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感悟     
人生可数,即使活到100岁,最多不过三万多个日夜。好多人用“草木一秋”、“飞火流萤”、“匆匆过客”这样的词来形容生命。的确,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果不以真诚和努力充实每一个日子,生命又怎能不留下遗憾?  相似文献   

6.
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相似文献   

7.
命运多舛,身世飘零,给秦观短暂的一生增添了许多伤心愁绪,也造就其创作出许多著名的感伤诗词。秦观感伤词独特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在意境的创造上,其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景意向,章法结构方面创作了大量慢词,字法运用也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秦观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为宋一代词人之冠"。可以说,在词体演进的发展过程中,秦观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秦观与黄庭坚几乎生活于同一时代,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相同的背后有着诸多的不同。因人生态度与性格的差异,二者在词作中展现出不同的主体形象,一为伤心人,另为抗争者。同时,秦观以真景物与真感情在词中营造出委婉含蓄的境界,展现出以婉为雅的风格;相反黄庭坚直抒胸臆表达出自然明快的乐观情怀,体现出以俗为拙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多姿的古典诗词中,“水”属于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秦观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情,对水意象情有独钟,在他词的创作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成为情感积淀的重要载体。他词中的水意象,常常透露出人生的种种愁绪,表现出生命的压抑和哀愁,浸染着他情感世界中浓厚的悲剧意识。柔婉绵长的水意象,造就了秦观词凄迷柔婉的意境,表现出他敏锐善感、纤细幽微的词心。  相似文献   

10.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在当时文坛均负盛名,尤以词显,为宋代婉约词大家,有《淮海居士长短句》行世。秦观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哀、感伤的情调。历代的词评家都指出了秦词这一鲜明的特征。冯煦甚至把他和晏小山并称为“古之伤心人”。(《守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虽然同时代的许多词人也难免徘徊感伤,但却绝少像秦观那样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一不容否认,北宋后期的社会现实对秦观词的感伤基调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宋人不自觉地将诗词分工,而秦观又接受了…  相似文献   

11.
秦观在贬谪郴州前后所写的《阮郎归四首》是其在那段时间中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他遭贬郴州时期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主要思想基调是:孤独、怨愁与思友,是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无比感伤与对政治前景的极端失望。  相似文献   

12.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一位创作成就突出的词人,他在词中大量、成功运用了点染艺术。秦观词中点染艺术的特点是点少染多,即词中直接抒情、说理较少,而更多的是渲染、描绘。点在词中出现的位置主要有开头、过片和结尾等三个关键之处。秦观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其词具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对其婉约词风的形成以及秦观能成为宋代一位著名的婉约词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郎诗是历代文学史家对秦观诗歌创作所做出的整体美学品价。秦观在心情苦闷的情况下曾去寺院作狎冶之游,此为秦观再度遭受贬斥的真实缘由。秦观的女郎诗与其纯情的性格有关。秦观的个人气质有利于其诗风的形成。秦观女郎诗的本质是一种阴柔美,它来源于秦观对道教的深刻体验。秦观有出家修道的意向。秦观对道教的信念支撑着他顽强地生活。秦观的诗风正是他好道的产物。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女郎诗不是秦观诗歌创作中的缺失,而是秦观诗歌的一大优点。从美学品质上看,秦观的女郎诗是中国文学中堪与欧洲古典主义诗歌相媲美的另类优秀诗歌。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陆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秦观词风格凄婉哀厉,从其家世及入仕经历看,是长期生活困顿及奉亲养老困难所致。从政治挫折角度看,则与他绍圣以后所遭遇贬谪性质有关,而他早年所接受佛教文化思想,于其凄婉词风之形成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秦观居苏门四学士之首,深得苏轼赏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词的创作上,秦观走的不是他老师的路子,词风迥异苏轼而近似柳永。因此,历来秦柳并称。那么,秦观既为苏门学士,其词为何多学柳永?对此,笔者认为,秦观由于个性、气质与苏轼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在艺术上有新的追求,秦词不可能呈现出与苏词完全相同的面貌,但秦词不仅受过柳永词的影响,更深受苏轼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较分析秦苏词风相似之作,深入探讨秦观对苏轼词风的继承,有助于我们对秦词的全面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人李贺敏感、多病,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进而颇感苦闷、伤感,并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探索和追问。在李贺诗歌中,盛世不复、壮志不遂、时光不再、生命不永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生命悲剧意识。李贺的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生存状态、人生价值、生命本体、生命归宿等问题的忧患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