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的时代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全面审视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时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让科学发展观成为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标尺。本文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指导地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在高校中普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将二者结合起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战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概括。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战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概括.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新维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立足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和归宿。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统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就在于它能够以人为立论基础、以丰富人的属性为要求,因而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新维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本文旨在探索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的新维度.以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电大教育是一种开放型教育,是相对于全日制等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是我国为适应教育体系的多样化,为更好的利用教育资源,扩充教育阵地,更大限度的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从而为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建立的一种教育形式.电大教育,入学门槛较低,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学习资历以及入学的地域性没有特殊的要求,打消和取消了对入学者的各种限制,对比于封闭教育而言,使入学者在课程的选择上更灵活;更广泛,更有主动权,在学习方式、学习地点上更人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同时,在教学中,多媒体和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的使用,也使电大教育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学,学历教育资源的补充.如何增强在电大教育中学员对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如何增强对学员的吸引力,使之对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理论进行更有效的系统学习,充分认识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优先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引领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优先发展的观点源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的认识逐渐深化,并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教育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教育的优先发展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引领。  相似文献   

9.
张蕊 《华章》2012,(35)
研究科学发展观教育载体的选择和使用,首先要讨论它的确定要依据哪些理论基础.本文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灌输”理论、主体性德育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确定科学发展观教育载体的理论基础,为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育载体、提高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创造性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建设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原理与方法,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理论体系。依法治教集中体现我国教育法制理论精髓,已成为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基本方略。教育领域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全面实行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使之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尤其使其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与法治发展相结合更快更好的使我国的民主法治环境上升到新的高度,是我们现阶段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乡教育统筹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重庆市作为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实现城乡教育统筹,促进农村和城市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科学发展观为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寻求理论支持,从教育的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的结果三环节分析城乡教育中存在的公平性问题。最后,基于科学发展观为实现重庆城乡教育统筹的路径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立论基础的虚假性和实践模式的空泛性,导致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关系逻辑。科学发展观不仅合理地解决了资本关系逻辑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而且在吸收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对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等作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解释。因此,它全面地超越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形成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改革实践中。它是在科学发展指导下,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核是以人为本,重要特征是全面协调,基本战略是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论述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本质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分析了坚持实践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且将坚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运用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育人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育人观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育人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培养和教育的基本观点,包括在人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实现途径及实现方式等,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或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育人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实事求是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文章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目前商丘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一些化挑战为机遇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杜娟  曾冬梅 《高教论坛》2007,(1):125-127,158
科学发展观是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出发,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统领和实践指导作用,旨在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意指高校中的科研活动都应有利于教育目标,尤其是德育目标的实现。本原则为高校科学研究行为设定了一条道德底线,它所规范的主要是教师的科研行为,所调节的主要是科研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本原则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科研活动发展到“大科学”时代的产物。为贯彻这一原则,当前在我国高校特别需要做的是:重新定义高校的科学研究;引导研究者更自觉地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操守;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摒弃科研的庸俗数量化指标,试行同行公开评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系统是“强作用”下的非平衡系统,科学发展观对于教育系统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哲学基本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致的;实现教育公平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应该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教育系统发展中的现实非平衡问题,促进教育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