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的问,巧妙的启发性的问。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传统教学过程中离不开问,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今天生物学课堂上,同样也离不开问,只是对“问”,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问得巧、问得有艺术、问得有价值。问的技巧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就课堂提问的时机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激问──一种尚未定名的修辞格/江苏茅一辉人们习惯上把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都是有疑而问,是真问,有四种问法: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特殊疑问句有反问句和设问句,它们都是无疑而问,是假问”无疑而问的句式,可看作为一种修辞...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清人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无问,虽读书破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毕露。”这就告诉我们读书要善问,不问...  相似文献   

4.
周长江 《教育文汇》2009,(3):33-33,60
《论语》共有512个条目,涉及“问”的约有116条,有弟子问先生,有先生问弟子,也有弟子问弟子,真是问声一片。其中最受关注的应该是“问”同“答”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更正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向学生提出综合性的大问题,也会使学生一下子摸不着头脑,造成课堂上的冷场。虽说冷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但为了避免因“冷场”而“救场”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师应精心设问,包括:问点准确、问意明了、问机得当、问度适宜、问效显著、问法灵活、问面普遍、问前心察、问时和善、问后留时,力避课堂冷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提倡学生多问老师学问本是在边学边问中得来的。学与问密切相关,学中存疑则问,问中释疑便学。教学中常是老师问学生,仅此不够,还须让学生多问老师,这样,方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接触之中,尤其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即使学生听得面悦心折,谁能肯定无疑...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堂课或者“无问”,即使“有问”,也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面上。一些教师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多问、巧问,而很少思考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昵?  相似文献   

8.
崔达送 《学语文》2000,(3):42-43
根据我们考察,教师的课堂问语多种多样,有提问语、设问语、泛问语、留空问语、商问语、提醒问语、应声问语、重复问语等等。每种问语都可以从问语的类型、问语的功能、问语的设计与运用这儿个角度去描写分析。提问语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单式提问语,一类是复式提问语。  相似文献   

9.
“这个世界会好吗?”大概是当代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想问的问题永远堆在嘴边,他们一刻不停地问,问股市、问房价、问官职的升迁,问工资、问待遇、问孩子的成绩,然而,他们不曾问过世界,不曾问过:这个世界会好吗?甚至,他们以为这样的问题愚蠢而可笑。  相似文献   

10.
巧设曲问以趣促学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曲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其思维的敏捷性。所谓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需开动脑筋思考才能回答准确。它有多种形式,从问与答的双方看,则有“问曲答直”、“问虚答实”、“问误鉴正”等。曲问...  相似文献   

11.
说“问”     
说「问李文寿人生在世,谁能不问?问,是人之常理,我们提倡广问、深问,不耻下问。问可解疑。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要解惑,问就在所必然。学生时代,更是舍问就不能尽其职。面对书本,面对习题,面对生活,疑惑如恶虎,如荆棘,如五里雾海。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能达识,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部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好问、敢问、善问中学好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创设问题情景,应把握好几点:①优化问题;问在关键处:②选准时间,问在当问处;③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④运用机智,问在情况变化处。  相似文献   

14.
一、质疑——学生智慧的空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问得巧,愚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陶行知。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曾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贵在多问善问。本人在教学中就如何提问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问、学问,学中有问、问中有学。”“问”即是提出问题,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挖掘和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意识,乃至于行动,就成为当代教育教学工作者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18.
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湖南省岳阳市铁路中学(414000)陈国宏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  相似文献   

19.
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古人说得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走好迈向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维,如果我们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者分开考虑,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可以去问、可以去想或可以去做的事情,提出问题是进一步明确发现的问题以及用适当的方式描述问题,有了问题自然需要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否则就无从谈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