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中国法制史和民族法学的视域看,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在法史学的研究框架内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学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法学的兴起,使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拓宽了空间并带来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学的发展应在坚持史学学科本位的前提下融入历史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中国的体育史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其实质是,中国的体育史学开始由传统的“寻根史字”转向“参与史学”。具体而言,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将在以下方面同传统中国体育史学划清界线:其一,它意味着中国体育史学界将更多地将自己的视线从遥远的时空转向身边的体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对当代体育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予以更多更强烈的关注。其二,它意味着一种开放性的外向性的史学观.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经验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其三.它同时又是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力传播者和开发者。其四,在研究方法上.21世纪的体育史学将打破学科的壁垒和篱笆.更多地借鉴和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10余年,我国体育史经历了从危机迷惘到理性反思的转折,新一轮的体育史研究已经初见成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体育史研究的“第一波”;从体育史学研究的客观环境来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政府机构调整合并、科研人员流失转向、新老研究人员接替不上等状况到2006年前后有一定的好转;关于我国体育史学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讨论十分活跃;在当代体育史学领域里,计量史学的运用日渐增多,优势明显,历史计量化是20世纪历史学领域出现的最显著变化之一.我国的当代体育史研究既是对传统体育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体育史学者们对当代中国体育史艰难转型的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的百年中国,史学传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捩.20世纪初年,史学传统遭受激烈批判并趋于边缘化;30年代前后到60年代,史学传统得到相对中肯的评价并趋于理性回归;20世纪60年代后,史学传统的现代价值建构工作陆续展开并趋于自觉.史学传统的断裂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应该是史学传统的延续和重建.现今,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原则,加强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传统民族性与世界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体系的初始建构阶段和我国体育人类学本土化阐释模式提出的理论拓展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架构和研究体系。经过二十多年长足的发展,我国体育人类学在理论体系、认知路径和方法论上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发生了可喜的研究转向。我国体育人类学以"回归田野"为方法论转向,构建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模式和阐释框架。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在视域融合的学术路径上多元架构,推动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体转向,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体育人类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终于走向了它的最后一个纪元。即使经历了19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的勃兴,但"同治中兴"的幻影终于还是被甲午战争的惨败撕碎。历史既然彻底否定了清王朝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残破的中国又将何去何从?寻路的脚步从未停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此间,引导中国人寻路的是一种还未被大众所熟知的新的世界观——进化论。本文通过对康有为与严复进化论思想的对比,探究进化论世界观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体育史分期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对历史科学的任何一个分支来说,分期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集中反映了研究者对于某种历史运动过程规律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分支学科的学术水平。因此,史学界素来重视分期问题。例如,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就是一个历久不衰的热门课题,至今讨论仍然十分热烈。这种讨论对于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和深化史学研究都大有好处。中国体育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近代体育史的研究尤其如此。这不能不影响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分期问题上也有所反映。当前集中论及近代体育的代表著作有两本:一是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史学处于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为了适应新环境必须改变传统的史学模式。此时的史学不仅注重理论创新,更加注重理论实践即史学研究方法的与时俱进,由此产生了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史学方法。其中,以梁启超"跨学科"治史方法和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方法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在中国大地上,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封建史学从创始人及其思想体系核心到历史观和方法论,再到研究对象和记载内容等都进行了全面地批判,给了以孔子和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旧史学以沉重的打击,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在我国的成长壮大准备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史观是当今史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这种新的史学编纂理论与方法是对传统世界史中"欧洲中心论"的颠覆.全球史观不仅给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借鉴和吸收全球史理论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历史的分期、课程内容的选取标准以及课程的编排方式等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都学是城市科学与历史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古都是一个古今贯通的概念,既包括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作过都城的现代城市,所以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所有都城;二是历史上的都城后经转化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两者是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都学要借鉴城市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西南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形成"描述性"法史学和"解释性"法史学两种进路,应当在此基础上把坚持历史学本位与历史人类学方法的运用两者有机结合,以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深化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吉尔兹为代表的阐释人类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一理论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工具,也为真正建立具有中国风味和中国气派的中国体育科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夏季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夏季奥运项目上存在着非均衡发展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具体包括:历史成因——中国近现代史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选择的必然结果;政治成因——提高国际声望与地位,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话语权,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结果;经济成因——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举国体制选择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市场规律选择的结果;人类学成因——中国的人种对运动项目选择的结果。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和保护,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实际的成效;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非优势项目提供了发展和成功的经验。消极作用:限制了非优势项目的发展;造成了单一利益主体的格局;易造成运动员的非正常流动。  相似文献   

15.
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人类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的综合考察和论证,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蒙古族传统体育产生、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以期了解蒙古族传统体育之概貌。  相似文献   

16.
训诂学与解释学之比较--兼及训诂学当代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解释学与中国训诂学有共同的起因。在历史发展中,解释学于当代成为流行的哲学思潮,而训诂学却面临时代的挑战。二者的差异在于解释学更善于更新,不断扩大学科影响。训诂学应不断更新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走多向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代国际史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光绪死因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学界运用跨学科方法研究历史疑难问题的成功范例,对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说明在当代中国史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主义运动的第一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其突出性贡献是在方法论上促成了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并将其成果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二元论的哲学观点作为列维-斯特劳斯思想理论的重要标志,有其提出的特殊意义,但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固有的缺陷,需要从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角度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相似文献   

20.
对于民国初年 (1912— 192 0 )史学发展的趋势和成就 ,需要我们重新予以审视。这一时期 ,不仅有王国维等人在历史研究上的建树 ,还有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在历史观领域中实现的新变革。他们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大量政论和史论 ,把进化史观和民主共和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相结合 ,与深刻地剖析现实社会状况和剖析旧的道德、文化传统相结合 ,与激励民众和青年一代的革新创造热情相结合 ,对于“五四”前后的历史研究和整个学术领域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值得我们充分珍视的一份宝贵的史学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