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郭刚 《文教资料》2008,(20):76-78
通过对近八十年来学术界研究梁启超启蒙思想的梳理,本文从大陆和海外两个范围作了归纳.关于大陆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由第一阶段学者们大都从个人印象上纠缠于梁启超的改良派的政治身份,而抹杀了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到第二阶段学术界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关于海外方面的研究,不少学者很早关注、认知梁启超的思想启蒙作用,且作了富有个别意义的探讨.但总体上尚缺乏详尽的材料论证,以及进而尚欠作出正当的评价,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学者对梁启超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和学术方面,并对其宣传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思想作出了高度评价。我们在阅读《饮冰室文集》时发现,梁启超对中国经济问题也颇有研究,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这与当时国内局势以及梁启超曾担任袁世凯政府的币制局总裁和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政治-- 梁启超翻译活动中的"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张德让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39-144,153
政治思想的变化引发翻译思想的变化,梁启超的翻译活动表现出"善变"的特点,但众多的变化都是为政治服务,受政治支配.梁的翻译活动在"善变"的表象下有政治影响的"不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在其27年从事与报业有关的活动中,经历了维新运动时期、新民运动和立宪运动时期、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主持了17个不同的报刊,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对报刊功能的认识;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对舆论监督的看法;对报刊业务的突破。虽然粱启超的新闻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免有些局限,但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发展,造就和奠定了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爱国者、报业界巨子、杰出政治改革家与启蒙宣传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章评价了梁启超在各个时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力图探索梁氏面对纷繁激荡的社会变革,其心境的变化,包括其政治思想局限性和幼稚性。从而论证梁氏并非单纯保皇守旧,而是本着对民族负责的态度,不乱唱高调,踏踏实实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殚精竭虑,期望探索出真正适合中国人民的复兴之路。通过对梁启超政治活动的探索与透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砥砺振兴中华民族的斗志,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认识梁启超对近代乃至当今社会思想的重大影响。面对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的现实社会,更须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影响社会,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严复在私人场合对梁启超有着十分尖锐的批评。本文分析了内中原因及由此所展现出来的严、梁个性、思想上的歧异。严复苛锐评骘梁启超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他学养不足而轻率妄发,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政治理念与实际政治态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复杂多变,在近代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要理清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脉络,新民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新民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更好地把握梁启超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思想启蒙、政治改革、文化革新三个方面就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作出新的评价:作为启蒙思想家,他影响及于几代人;作为杰出学者,他做了广泛的开拓性工作;作为长期致力于改革事业的政治活动家,他一生追求立宪政治,从戊戌维新、立宪运动到反帝制复辟,为谋求中国政治近代化作了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梁启超定位为近代中国著名的舆论宣传者,从他创办的报刊入手,着重介绍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失败后到五四运动前期的报刊活动,分析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在近代报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得出梁启超堪称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0.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李谐生平及其《述身赋》的分析,认为李谐出使梁朝,于南北多年对立之后,在沟通南北来往、缓和南北对立局势和促进南北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李谐其貌不扬而多学有识、善于言辞,使南中得到梁武帝等人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南北两方都以传统文化的正统继承者自居的心态。李谐的《述身赋》真实地反映了在南北朝战乱之际、尤其当北魏末年朝无明主、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社会普遍希望有人结束乱状情况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具有史诗的作用;在对少数民族没有"华夷之辨"的意识;在忠君与忠于国家一点上更重于忠于国家;这些都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观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虽然它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显示了很高的社会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沈蜜 《政治思想史》2019,(4):79-94,198,199
梁启超早期法治研究立足救时主义和国家主义,关注时代变革与西学接引。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学术转型之后,梁启超对于法治的解读发生了实质变化:一方面批判国家主义;另一方面关注中国传统礼治与西方法治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政治传统与国民共业有了反思性转向。钱穆接续推进了梁启超的法治研究,早年的思考多以论辩形式发表:一方面应对当时政论;另一方面侧重对中国传统政治本来面目的揭示。及至晚年,钱穆更多从中国人的道德心性和文化大传统去理解礼法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诸葛恪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士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自少才思敏捷,善于辩论,为人则较为随便,说明其家族门第及文化并非典型的儒学世家。孙权对他颇为赏识,助其参与军政活动,希望他将来能够辅助太子。孙权死后,诸葛恪为幼主孙亮之首辅。为树立威望,诸葛恪进行了政治改革,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引起了骚动。诸葛恪性格刚愎自用,在军事并无战略与战术的安排,听不进反对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他本人回师后也为政敌杀害。诸葛恪之败亡,体现了孙吴政权内部南北人物之间的斗争,也是孙吴皇族与士人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日本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的思想与人生观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思想以及来自日本的影响。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就以明治维新为样板,提出了一整套的变法理论。流亡日本之后,梁启超通过阅读日文书籍,系统地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启蒙思想体系。但随着对日本的观察、了解日益深入,他发现明治宪政存在着种种弊端,逐渐倾向于英国式的虚君制。进入民国期以后,梁启超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感到失望,批评日本的近代化是“路走歪了”。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近代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其学术渊源十分复杂,而明代哲学家陈白沙是对他影响较深的一位。作为梁启超所景仰的乡贤,陈白沙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早年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故国之思以及心学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谭嗣同 ,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之中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 ,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 ,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论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社会革命和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学现代化建构的努力成了一种自己的私语和个人的呐喊。他以独立的立场和理性方式坚持对自由学的守望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化专制压迫,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及脱离无产阶段群众的贵族姿态,又使他面对着无产阶级学的猛烈批判。抗日救亡与自己主义学坚守的两难所形成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成了梁实秋所面对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