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现今新媒体的形态与内容不断发展,各种崭新的媒介符号不断进入到话语体系当中,参与意义的构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面临新的课题。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特性,结合交互设计理论,提出了"互动蜂窝模型"。"互动蜂窝模型"包含时间、空间、审美、行为、情感、游戏性、反馈等七个要素,七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动蜂窝模型"是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创新,既可以提高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逻辑上指导如何设计更适合大学生使用的英语练习测试程序。  相似文献   

2.
吴兰 《中国编辑》2021,(1):31-36
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是新媒体编辑运用多种感觉通道,融合多种符号模态,编辑制作的承载意义的话语语篇.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以语言学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阐释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范畴,搭建新媒体编辑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框架,揭示内隐于编辑话语背后的内涵、本质和信念,最终阐明新媒体编辑运用多种模态符号进行意义整合的传播机...  相似文献   

3.
语言基础设施是数字时代新媒体和网络支撑下的信息、知识传播与承载的集成体,是语言数据、工具、技术整合和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术语知识库即为语言基础设施的典型代表。结合当前社会表达“视频化”的数字时代现状,提出术语知识库作为特定领域术语、概念、知识的系统化、可视化呈现,其未来将向多模态信息资源建设发展,如使用短视频的呈现形式,即利用语言、视觉、听觉、姿势、空间等多模态符号资源再现术语概念相关知识。术语知识库的短视频多模态信息资源将为特定行业领域如翻译的科研、教学和实践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4.
赵睿 《中国出版》2023,(12):11-16
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新闻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表达形式。在受众认知与理解多模态新闻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新闻内容生产实践也体现出了明显的情感转向。在国际新闻报道的跨文化传播语境下,需要充分挖掘情感因素的力量,把握多模态国际新闻情感叙事的“传情”机制、构建多模态国际新闻情感认同的“寄情”渠道、发挥多模态国际新闻情感沉浸的“共情”优势,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感召力与感染力,提升情感转向下国际新闻的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5.
李枫  李娜 《编辑之友》2012,(6):84-86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的交流和文化传播领域.交际模态也由单一的语言和伴语言模态扩展到包含图像、音乐、动画等的多模态形式.这为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首先阐明多模态外语教材的定义;其次分析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特征:协同化、多维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最后从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对多模态外语教材的编写理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詹雯丽  江文豪 《新闻世界》2023,(10):118-120
《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采用“文化+话剧”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的故事,旨在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文化、语境、意义、媒介、形式五个层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的传播内容与效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新闻语料真实、内容丰富、语音标准、用词规范.并且含有实用的知识和文化,反映世界最新动态,是一种非常好的英语学习素材。本文以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研究如何通过网络新闻中出现的语言、图像、声音、视频等符号资源进行新闻语篇的意义再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进行多模态教学,与文本形成连贯的整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转型应用型大学背景下,探索符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点的新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现实问题,即我们需要总结出应用型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南昌理工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的经验与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了适合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需要的"真题化+对分课堂"双驱动教学模式,实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外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完美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国家形象宣传片运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逻辑起点,基于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国家形象宣传片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分析这一传播手段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10.
王留 《东南传播》2022,(5):63-65
民进党当局在“反陆抗中”的错误道路上越行越远,导致台海局势持续严峻,对台宣传的新型传播方式——对台新闻短视频的重要性凸显。本文将对台新闻短视频置于多模态隐喻的视角下,通过剖析其多模态协同效应和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理,归纳总结出更贴合构建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感的宣传方向和话语体系,为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对台宣传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兰 《出版广角》2021,(13):75-77
融合新闻以静态和动态的多模态话语融合而成新媒体语篇,新媒体语篇由语境层、信息层和传播层三个框层搭建而成,机理生成始于语境层,核心命题内嵌于信息层,目的和效果外显于传播层,每一层面既独立又与其他层面相互作用,耦合牵连.新媒体语篇的框架结构有其运作规律,探寻新媒体语篇的形态特征、意义及传播效果,有助于构建融合新闻的多模态新媒体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多模态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本文在研究和分析“多模态”的理论特征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图书馆教育语篇信息资源的多模态管理模式构建及其意义,以期帮助提高高校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3.
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而波澜不断。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交往平台。这个平台是杂音不断的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交往理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影像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影像符号逐步成为新媒体交往的主流符号。两岸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一个众声喧嚣的影像公共领域。在这里,两岸艺人借助影像符号影响两岸青年,两岸青年使用影像符号表达诉求。影像公共领域内的话语,融合进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影像多模话语是两岸青年交往的创新话语,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的交往理性。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两岸青年影像文化交往,建构影像公共领域多模话语,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4.
语言教学活动的规律在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普及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形成了交互式教学模式、控制信息冗余及通过超链接扩大教学信息量等三个方面的特色;以实际教学工作为例,论述了新媒体技术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合理,符合语言习得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梳理和分析目前“多模态”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图书馆多模态应用的途径及其意义,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拓展知识传播和接收渠道,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要,促进知识的获取和吸收。  相似文献   

16.
基于3G时代的手机新媒体,具有普及、便携、即时、互动、个性化和多元化等特点,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信息道德认识、信息道德心理和信息道德行为的影响,提出应从教育形式“点”与、“面”的相结合,教育方法“教”与“学”的互动结合,教育内容之信息能力与道德自律的相结合,教育环境之警示监督与内外管理相结合的观点,探索基于手机新媒体影响的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江冰 《编辑之友》2015,(8):28-30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趋势日渐明显,当下人才既需要拥有新媒体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应当保有传统的聚焦静思回归内心的思考能力.大学教学实践中的两种导向,可帮助寻求两种能力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范涛  王昊  陈玥彤 《情报学报》2022,(4):412-423
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挖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效识别实体对地方志知识组织和知识图谱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地方志命名实体识别研究主要基于文本,缺乏文本对应的图片,而图片中的内容能够为识别文本中的实体提供额外的信息,从而提升模型识别实体的性能,并且实体识别还面临着已标注语料匮乏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利用深度迁移学习方法,结合地方志中的文本和图片进行多模态命名实体识别。首先,基于人民日报语料库和中文推特多模态数据集,分别预训练结合了自注意力机制的BiLSTM-attention-CRF模型和自适应联合注意力模型,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迁移学习方法将权重迁移至地方志多模态命名识别模型中,使模型获得提取文本和图片语义特征的能力;然后,结合过滤门对多模态融合特征去噪;最后,将融合后的多模态特征输入CRF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层进行解码。本文将提出的模型在地方志多模态数据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同相关基线模型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韦慷 《新闻知识》2023,(8):38-43+94
以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洋网红”短视频在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塑造乡村形象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本研究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抖音平台上的130个“洋网红”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再现、互动、构图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多模态方面的呈现策略和意义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就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形成的新的影像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旨在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对新媒体影像进行分类,并对这种新的电影表现形式进行美学价值探讨,从而促进新媒体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