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双性同体"概念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是作为一种文学的理想境界提出的.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在制度化的"男女平等"中起步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意识提升、90年代的女性意识掘进,也带着"双性同体"的理想进入了"她世纪".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主题之一,且彰显了现代性别文化理想.本文以双性同体的和谐与力量为视角,追溯中西方有关 "双性同体"的文化渊源以及"双性和谐"提出的理论基础,阐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追求双性和谐理想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双性同体"诗学与萧红的文学创作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同体"最初在荣格心理学中得以理论的定型,随后由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作为一种女性主义价值观,"双性同体"正逐步走向作为一门诗学的位置。萧红在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以"双声话语"的文本意识、"童心"状态的整合创造力成功体现了"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内蕴,从而揭示了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超前性,也更加印证了"双性同体"诗学观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廪君与盐水神女的神话同古希腊埃涅阿斯与迦太基女王狄多的神话具有相似的结构,并可提炼出共同的原型。即英雄使命与女神柔情相冲突,最后导致女神死亡。该原型是男性神格代替女性神格的表征,是父系社会对母系社会的替代这一历史过程在神话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安吉拉·卡特从后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审视女性的现实地位,并在《新夏娃的激情》中成功地刻画出以新夏娃为代表的一群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些融合了两性特质的角色展现了卡特强烈的后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特里斯特萨、母亲、伊芙琳三个角色出发,对安吉拉·卡特的后女性主义"双性同体"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大力提倡女性应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既是女性独立自主的物质空间,也是女性自由创作的精神空间。作为将"双性同体"理论引入女性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伍尔夫着力倡导男女两性应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平等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其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她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观点为两性和谐共存开拓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双性同体"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是男女两性人格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同时也是她们用来反对阴阳两极化及性别本质永恒不变的一件有力武器。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女主角利蓓加身上闪现出"双性气质"的性别魅力、人性活力与男性戾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及其现代困境。利蓓加的悲剧说明在男权意识长久与深远的控制之下,女性的自我解放之路困难重重。在现代社会中,"双性气质"理想面临诸多困境,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修正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内在缺陷,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明了方向,并指导其朝着更健康、科学的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的主题之一,也是女性瞻望性别文化未来的理想.纵观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结合横向考察其兼容并蓄的素质和态度,即可发现,女性作为一个整体,既表明了自已奋争于追求生存空间的恒心,同时又在种种形式的抗争中表达了以追求双性和谐文化理想为努力方向的诚意.  相似文献   

10.
黄玉淑 《考试周刊》2013,(97):28-29
远古女神的神格特征为女权主义提供了解放女性的文化原型。本文从女神神格形成的社会结构出发,分析了原始社会结构与母系社会女权产生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精神文化领域中阴性文化的救世精神及对女权主义及生态女权主义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竹山县区域性女娲信仰是源自于远古的一种女神崇拜,以她为核心的独特的女神崇拜形成了当地具有特色的女性文化,对当地女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女娲的女性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女性的性别形象,现代女性的性别形象是女娲精神的再造,是先进的性别文化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又一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定位,“致中和”是和谐观追求的理想境界。文章着重从儒家文化的和谐观探析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3.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宋朝,妈祖受封“女海神”,声名远播海内外。其中,它在琉球(现日本冲绳县)的传播独具独色-妈祖信仰本土化。同样素材的传说,在中国是“救父未救兄”,但传入琉球后却演变成“救兄未救父”。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以尊敬长的“儒教伦理观”为基础,而琉球却是本土固有信仰-姊妹神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导致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后,从信仰根源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经过两种不同信仰的冲撞与融合,最终妈祖成为姊妹神的载体,得到琉球人民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女权主义以强烈的性别色彩和主体意识为妇女谋求解放,但是其单一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立场却导致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分化。与西方经典女性主义强调性别作为女性主体性的唯一要素不同,有色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正是以其多元视角来丰富我们关于女性的认知方式,对西方和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都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5.
自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欧亚大陆的文化遗址中较普遍地出现了女神偶像,以及女神的各种动物象征。这些象征大多围绕着能够体现出周期性变化或者循环变形的意象而展开。熊罴也成为再生女神的一种化身,加入到死而复活的神话原型系列中来。这一神话原型,揭示了中国文化发生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崇拜战神关羽,实质是对关羽所代表的忠义精神的欣赏,并不是说中国人更喜欢战争;古希腊人对战神阿瑞斯的崇拜时间不长,后来更多的是赞美代表生产和贸易的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和赫尔墨斯,这也不是说西方人更热爱和平。中西方对各自战神的不同态度,源于中西方的战神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人类文明才有可能和谐相处,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影响最深,和谐文化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杜甫精神主要指他的忧患意识、民本思想、自觉的社会良知与社会道德情感,在杜甫理想的社会蓝图里,始终贯穿着社会和谐思想观念。杜甫咏怀诗透视了他的精神主旨,探讨杜甫咏怀诗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性爱神与美神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感性存在可以证明,在民族深层心理结构体系中。对于女性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是:爱与美同在,女神的爱与美代表着一种超功利的美学观念的发生。这种美学观念于不自觉中突破了弥漫四周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符号的压迫,树立着爱与美之女神的不朽形象,左右着华夏民族“集体的梦”。女神所生发出来的女性精神及相应的女性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倾向,可谓是人类命运史或文化史上的潜宗教。它化作“社会性的共同情感”潜伏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有序、稳定安宁、生活幸福的美好社会,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社会理想。科学阐释并正确运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的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