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曾被高尔基称为教育革新家、教育艺术家、心理学家。《教育诗》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他对自己在高尔基工学团长达8年之久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总结。他大约花费了10年时间,才将这部长达60万字的左右的小说体教育菱写完。全书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工学团建立初期的生活(约1920~1923年)。从马卡连柯与教育厅长谈话,决定创建工学团,描绘了一幅荒芜的大地、几个教师和第一批工学团团员的创业情景。这里有艰难、愁苦、悲伤,同时也有胜利后的欢乐。到后期,集体的管理形式便…  相似文献   

2.
安·谢·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教育革新家和教育艺术家。从1920—1928年,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工作,这一时期是他创造性的建立新教育理论的时期。《教育诗篇》就是他以艺术的手法成功的描述了“高尔基工学团”的教育过程,表达集体形成的经过,集体发展的辩证法和集体在教育、改造人的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布·考斯捷良尼奇对《教育诗篇》作了长篇的评论,这对研究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有重要参考作用,本刊将连续刊载。  相似文献   

3.
白芳 《教育》2015,(5):77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字与"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紧密相连。1920年起,他先后在这两所特殊学校15年的教育实践中,造就了3000多名名副其实的技工、红军干部、学者和专家,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国家勋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和卫国战争英雄。他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和好评。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马卡连柯创办工学  相似文献   

4.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共产主义教育事业。马卡连柯从17岁起,就开始了教师生涯。十月革命后不久,他受命先后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工作达16年之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卓越的教育才能,教育了三千多名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教育改造成有用的“真正的新人”。马卡连柯在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他留下了多达一百多种、数百万字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育文艺创作,主要的有反映高尔基工学团教育实践的《教育诗》和反映捷尔住斯基公社教育实践的《塔上旗》等。这些著作记载了他  相似文献   

5.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和作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十月革命后逐渐形成,主要著作有:反映高尔基劳动教养院生活的教育小说《教育诗》,以捷尔任斯基工学团为题材的小说《1930年进行曲》,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有《父母必读》《儿童教育讲座》;其他许多教育论文和讲演,都收在《马卡连柯全集》(7卷本)里。虽然马卡连柯发表这些观点距今已有大约60年的历史了,但仍适合我们的时代,对今天的父母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尤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是前苏联卓越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教育艺术家。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先后创办了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改称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把三千多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改造成了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马卡连柯的教育经验与思想成果虽然离我们比较久远,  相似文献   

7.
李昆 《中国德育》2009,(9):38-41
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1905年从小学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905年至1920年马卡连柯任教于小学,教授历史,后升任小学校长开始其教育管理工作。1920年,受乌克兰教育局局长的委托,马卡连柯创办并主持了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在此期间,马卡连柯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的原则和方法,将三千多名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教育成为苏联合格的公民,其中不乏优秀的工程师、教师、将军和医生,  相似文献   

8.
1920年 9月,[苏]马卡连柯(A.C. Makapehko)在乌克兰波尔塔瓦创办“高尔基工学团”。对流浪儿及不良少年进行改造教育的实验,总结出集体教育、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等诸多教育原则。马氏后在《教育诗》(1933)一书中作了具体描绘。 [美]帕克赫斯特(H.H.Parkhurst)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试行道尔顿制。主要作法是废除班级授课,让学生在实验室(作业室)内,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自行安排学习。20年代风靡各国。 1921年[英]尼尔(A.S.Neil)在德国德累斯顿创办萨默希尔学校…  相似文献   

9.
《教育诗》是一部不朽的教育经典名著,它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于1925年至1935年间撰写的教育实录,全书以作者创办建设儿童教养院的教育生活为题材,描述了教育改造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作者艰苦探索、苦乐参半的教育历程.此作行文朴实隽永,于平凡处见真知、于细微处现真情,处处闪烁着作者卓越睿智的教育思想,亦流露出其真挚执著的教育情感和教育追求,读来既发人深省,又感人至深.许多读者曾就此作发表感言.笔者不才,愿从"专"字一词略解马卡连柯及《教育诗》. "教之道,贵以专".笔者认为:马卡连柯所创造的教育奇迹的背后凝聚着的,是一个"专"字.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育,人们对名著《教育诗》并不陌生,那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领导高尔基童犯教养院工作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以及那诗一般清澈的教育理论,至今对各国教育界仍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天,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华夏,上海长治中学校长邬显良与全校师生员工一起,几度春风,几度秋雨,呕心沥血,立志谱写一部充满激情而又富有探索和改革精神的《新教育诗》。几年耕耘结硕果,1987年,他又调到一所重点中学——上海北郊中学当校长,开始了继续探索的新历程。  相似文献   

11.
苏联现代卓越的教育理论家、教育革新家、教育实践家安·谢·马卡连柯(生于1888年,卒于1939年),自十七岁起就开始了教育生涯,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党和政府的委托,建立和主持了有名的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担负了教育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重任。在连续十六年的辛勤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不仅把这批青少年培养成为保卫和建设苏维埃祖国的人才,而且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了社会主义条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认为,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心理上有满足感、愉快感,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情感得到了尊重,那么其潜力会得到充分的释放,能力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学员谢苗逃离工学团,经过一段时间流浪后,又回来了。马卡连柯仍信任他,并叫他到离工学团较远的财物处,领取500卢布。当时谢苗“瞪着眼睛”,不知所措。因为老师对他的信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迅速、如数地取回了卢布。过  相似文献   

13.
今年9月3日是苏联现代杰出的教育革新家马卡连柯(1888——1939)创办著名“高尔基工学团”六十周年。六十五年前,即1920年9月3日,马卡连柯接受坡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在距坡尔塔瓦市六公里地方开始组织和主持教育未成年的违法者的工学团,并一直达八年之久,到1928年9月30日为止。他接受这一任务时,提出“要以新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一九八五)九月三日是苏联现代杰出的教育革新家安·谢·马卡连柯(一八八八—一九三九)创办著名.“高尔基工学团”三十五周年。六十五年前,即一九二○年三月九日,马卡连何接受坡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于距坡尔塔瓦市六公里地方开始组织并主持教育未成年的违法者的工学团。他接受这一任务时,提出“要以新方法来造就新人”。他开始了自己光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全新的创造、改革工作。这是他“探求真理”时期。工学团建立后第一年末,根据他的建议命名为“高尔  相似文献   

15.
王稼伟 《江苏教育》2012,(Z1):44-46
作品简介:《教育诗》(又译为《教育诗篇》)是一部不朽的教育经典,是前苏联最宝贵的教育学遗产之一。此书就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己和流浪儿童实际接触的亲身体验,分析研究各类犯罪儿童不同的心理情绪和生命历程写下的。这部如诗一般的教育著作在描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语言明快幽默,饱含了马卡连柯的教育理想,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全书是一部优美的教育工作记录,由回忆录、随笔、特写、日记、政论、中篇小说等多种不同的文字体裁组成,第一部分描  相似文献   

16.
杨劲平 《江苏教育》2012,(Z1):46-47
宝藏的发掘总在不经意间。2012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在教工中开展了关于《教育诗篇》的读书活动。根据要求,我开始阅读《马卡连柯全集》这部久违的经典。本是一个"应试式"的阅读,结果却出乎意料。现将阅读中部分思考整理如下,不求完整深刻,但求有益于人生,更希望通过记录阅读的点点感悟,积累前行的微薄力量。启示一:新的教育必须培养新型的人1920年9月3日,马卡连柯接受坡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始组织和主持教育未成年的违法者的工学团——"高尔基工学团"。八年中,他积极"探求真理",实  相似文献   

17.
如所周知,马克思主张儿童从九岁起就要参加生产劳动,主张把技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卡连柯以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积极地贯彻了马克思的这一教育主张。早在二十年代,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中,就把教学、学习和农业生产以及作坊式的工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了。后来在捷尔任斯基公社中,又把教学、学习和现代化的工业生  相似文献   

18.
孙铭勋跟随陶行知从事生活教育运动屡试屡验、屡屡创造而又屡遭厄运,长达三十四年。孙铭勋是中国幼稚园最早的男性园丁。最初他入晓庄学习,同时从事幼稚教育。后随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又赴南宁,继续从事幼稚师范教育。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特别是幼稚教育理论,他的理论已经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宝藏的发掘总在不经意间.2012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在教工中开展了关于《教育诗篇》的读书活动.根据要求,我开始阅读《马卡连柯全集》这部久违的经典.本是一个"应试式"的阅读,结果却出乎意料. 现将阅读中部分思考整理如下,不求完整深刻,但求有益于人生,更希望通过记录阅读的点点感悟,积累前行的微薄力量. 启示一:新的教育必须培养新型的人 1920年9月3日,马卡连柯接受坡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开始组织和主持教育未成年的违法者的工学团——"高尔基工学团".八年中,他积极"探求真理",实践创新教育理论.马卡连柯认为新的教育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要求,必须培养新型的人.他指出教育者在培养新人的过程中"应当很好地知道什么是新人,这个新人应当有哪些品质,应当有什么样的性格、信念、教养、工作能力和劳动能力,我们应当知道一切为我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人所应具有的和能引以为豪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马卡连柯的教育著作《教育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爱偷东西的孩子,在痛心地承认错误并表示悔过自新时,马卡连柯却连连摇头说:“你呀,改不了啦,还会偷第二次、第三次。”后来那个学生果然旧病复发,马卡连柯说:“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还会有第三次,等着呢。”但是,在马卡连柯的激将下,那个学生再没有发生过第三次。爱偷东西的习惯从此便远离他而去了。读了这个案例,感觉上与我平时教育这类学生时“屡教屡犯,你是无药可救了”、“打个赌,你如果改好了,我的名字倒着写!”、“保证有什么用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